海峡网 >新闻中心 >国内频道 >国内新闻
吴文俊逝世 吴文俊死因是什么?吴文俊个人资料早年经历介绍
人民日报
2017-05-07 19:50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今天发布讣告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7时21分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岁。

吴文俊个人资料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6年到中研院数学所工作。1947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1949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吴文俊于1951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职。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名誉所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1970年代后期,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他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的工作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吴文俊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0)、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首届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4)、邵逸夫数学奖(2006)、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

吴文俊日前因摔倒导致脑出血

吴文俊逝世 吴文俊死因是什么?吴文俊个人资料早年经历介绍

 

2017年4月1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专程来到北京医院,看望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98岁高龄的我院吴文俊院士。我院副院长高小山和党委副书记武艰陪同。

日前,吴文俊院士在家不慎摔倒,因脑出血入院治疗,白春礼院长对此十分挂念,得知吴文俊院士病情稳定下来之后立即来到医院探望。病中的吴文俊院士还十分虚弱,但一看见白春礼院长立刻握住了他的手说:“真没想到,你在百忙之中还来看我。”白春礼院长立刻回应说:“应该的,大家都很关心您,我代表科学院、代表院党组来看您,希望您早日康复。”

随后,白春礼院长向主治医生询问了吴文俊院士的病情。据悉,吴文俊院士经治疗后病情趋于平稳,出血已基本吸收,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嗜睡的情况也大大缓解,再调理两周有望下地行走。主治医生笑称:“爷爷很可爱,也很配合治疗。”白春礼院长向医护人员表达了感谢,并叮嘱医护人员和家人照顾好吴老的日常起居。看望过程中,白春礼院长一直紧握吴文俊院士的手,并告诉大家:“吴老握得很紧,很有力气。”

吴文俊生平:好奇心驱动数学人生

熟悉吴文俊院士的人,都说他可爱开朗、充满活力,对未知的新领域永远充满着好奇心。基础研究是“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好奇之心驱动着吴文俊在数学王国里自由探索,乐此不疲。

不断向数学的未知领域进发

拓扑学主要研究几何形体的连续性,是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两个支柱之一。

早在半个世纪前,吴文俊就把世界范围内基本上陷入困境的拓扑学研究继续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是“吴示性类”与“吴示嵌类”的引入和“吴公式”的建立,并有许多重要应用,被编入许多名著。数学界公认,在拓扑学的研究中,吴文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的影响下,研究拓扑学的“武器库”得以形成,极大地推进了拓扑学的发展。

1956年,37岁的吴文俊因其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当时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年他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那时,在很多人看来“靠这个都可以吃一辈子了”。但功成名就的吴文俊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向数学的未知领域进发,总是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列。

1976年,年近花甲的吴文俊放弃已成就卓著的拓扑学研究,在“抱孙子”的年龄毅然开始攀越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

实现脑力劳动机械化,是吴文俊的理想和追求。他说:“工业时代,主要是体力劳动的机械化,现在是计算机时代,脑力劳动机械化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数学研究机械化是脑力劳动机械化的起点,因为数学表达非常精确严密,叙述简明。我们要打开这个局面。”

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

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近代数学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开创的这一新领域,吸引了各国的众多数学家前来学习。

(责任编辑:林晗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