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垃圾?”这句“灵魂拷问”,在上海,真的来了。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经过一个月的预热后,上海进入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开始了。
不只是上海。国家住建部日前宣布,包括杭州、宁波在内的46个城市将在2020年底前,作为先行先试的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上海居民们目前经受的“灵魂拷问”,或许很快就是明天的你我要面对的。
7月1日,钱报记者前往上海的两户居民家中,实地入户体验了最严垃圾分类到底是怎样的。
居民说垃圾分类还是有点累的。
记者体验垃圾分类,确实有点累
中午,记者在家住上海闵行区的一位同学家蹭饭,随她走进小区,宣传墙上都是最近画的关于垃圾分类的图,过道上也有好几条横幅。
聊到垃圾分类,她告诉记者,去年开始,小区就已挨家挨户发垃圾桶,前几天社区又特意发过分类垃圾桶,目前她家有5个垃圾桶。
为了招待我,同学一早去超市买了面包蟹、虾、贝、水果和一些蔬菜。饭菜可口,吃完后,我们就开始正儿八经地对餐后垃圾分类。
整个过程中,记者问号叠加,感觉脑子几乎不够用了。
根据官方分类,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比对着日常垃圾分类表格,我们把最新的分类垃圾桶放在面前,一个垃圾桶被隔成两格,格子外面分别印着干垃圾和湿垃圾。
菜叶菜梗等蔬果残余以及未食用完的蛋糕都属于湿垃圾,第一感官是湿的,基本可以直接归到湿垃圾,也包括蟹壳和虾壳。
照着单子,像饼干、花生壳、瓜子壳、蛋壳等,都属于湿垃圾,虽然看上去它们是干的。
看上去和蟹壳虾壳很接近的贝壳是湿垃圾吗?我们一比对,贝壳属于干垃圾。吃剩下的桃核、西梅核,也是干垃圾行列。
而在干垃圾序列里,还包含了发胶、打火机、医用手套、医用纱布、医用棉签和注射器……这些难道不是有害垃圾?
根据比对单,记者发现,可回收物一般都是旧衣物、牛奶盒、煤气罐、旧玩具等物品;有害垃圾则主要是电池、过期的胶囊药物、蓄电池、杀虫剂等物品。
一次垃圾分类操作下来,记者累得不行,不过确实涨了知识。
经过半小时的收拾,垃圾完成分类。但这还不算完,因为扔垃圾的时间有规定:上午7点到9点,下午6点半到8点半,要丢垃圾,还得等等。
饭后电梯里都是扔垃圾的邻居
经过了中午这次分类操作,记者已对垃圾分类了解了不少。傍晚,记者来到另一名家住徐汇区的同学家,吃过晚餐,我们和她的孩子们一起,对比着社区此前发给每家每户的分类单,再次开始分类垃圾。
一切很顺利,直到榴莲壳的出现。
孩子说,榴莲属于水果,而且不是果核,应该算湿垃圾。但记者觉得,榴莲壳比较硬,也许算是干垃圾。
争执不下时,同学掏出了手机,点开了“上海发布”。
在该微信公号上,有一个专门的“垃圾分类查询”。输入榴莲壳,结果显示属于干垃圾。
记者了解到,这项功能现在是上海每家每户的必备。记者看到,在这上面,对于垃圾分类有比较通俗的表述。
湿垃圾是指易腐垃圾,主要是食材废料、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绿植、中药药渣等生物质生活废弃物。其投放标准则是如纯流质的食物垃圾,如牛奶等应直接倒进下水口,有包装物的湿垃圾应将包装物去除后分类投放,包装物投放到对应的可回收物或干垃圾容器。
干垃圾则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它生活废弃物,投放要求为尽可能沥干水分,难以辨识类别的生活垃圾投入干垃圾容器内。
这波分类结束后,正好晚上七点半。于是,记者和同学一起前往指定地点扔垃圾。
电梯门一开,里面站满了“同行”——几乎每人手中都提着几个垃圾袋。同学说,其实以前每个楼道下都有分类垃圾桶,但过去大家也都乱扔的。上个月,小区撤掉了这些垃圾桶,居民被要求前往专门的垃圾投放处定时扔垃圾,因而这些“垃圾时间”反而成了邻居们难得的交流时间。
大家一起会心一笑,然后就聊起了自家垃圾分类中遇到的疑问,互相讨论解答。很明显,垃圾分类已是最近上海最热门的话题,你不懂这个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