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恶势力犹如毒瘤,极大危害社会和谐稳定,严重侵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从2018年1月开始,一场为期3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席卷全国,以雷霆手段、千钧之力发起强大攻势,有黑必扫、除恶务尽,让黑恶势力无处遁形。截至2020年4月底,全国共依法打掉涉黑组织3120个、涉恶犯罪集团9888个,依法查处了孙小果案、“操场埋尸案”等一批疑难复杂大要案件,狠狠打击了黑恶势力,为民除害、大快人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就像浩瀚东风涤荡污浊,扫出了朗朗乾坤、盈盈正气,为新时代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清除了绊脚石。
社会治理的成效,关乎人民安居乐业,关乎社会安定有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会治理规律的科学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着力坚持和完善的重要制度之一。只有深刻领会贯彻这一制度的基本要义和重点任务,才能形成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新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一 矛盾化解新思路
枫桥,是一座桥,一座连接党心民心的同心桥,一座通向和谐安宁的平安桥;枫桥,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座新中国基层治理的丰碑。几十年来,从“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枫桥经验”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由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上升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制胜宝典”,为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宝贵经验。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指望没有矛盾是不现实的。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类型。人民内部矛盾,相对于对抗性的敌我矛盾而言,具有非对抗性,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加以调和解决。
195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这一重大问题,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带来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高发性。我国已进入人均GDP8000美元至1.2万美元的发展阶段,根据一些国家的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易发期,不同群体利益分化和冲突呈加剧趋势。二是多样性。随着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人民内部矛盾不仅表现为物质利益的经济纷争,还体现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涉及经济社会多个领域。三是扩张性。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被网络发酵放大,极易引发大范围的情绪对立和社会撕裂。这些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更好期待,努力加以解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为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关口前移,矛盾不上交。“枫桥经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最大限度地把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在基层。从现实情况看,有的地方和单位“后知后觉”,对苗头性问题不敏感,出现了矛盾也办法不多、处置不当,要么“捂盖子”,要么“撂挑子”,最后“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要避免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就是要关口前移,切实把好“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责任关”,做到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健全整体防控体系,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属地责任和监管责任,确保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联调联动,矛盾共化解。现代医疗卫生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分流的诊疗。化解矛盾纠纷就好像看病一样,也必须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科学分流、效力对接的“三调”联动机制,确保其精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完善资源整合的制度机制,促成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主体联合开展调解,重点化解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重大疑难复杂纠纷,形成解决矛盾问题的强大合力。
疏解引导,矛盾少产生。古人语,良医治未病。化解矛盾重在预防矛盾。当前,随着我国社会快速转型,一些人心理波动不断加大,焦虑、急躁、冷漠和偏激等负面情绪日益增多,“一言不合就开撕”“看什么都是阴谋”“仇官仇富仇政府”……成为矛盾产生的导火索。人心不平,社会难安。“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很多矛盾背后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利害冲突、难解的深仇大恨,有的就是为了“争口气”。化解矛盾首在“攻心”,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帮扶救助、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最大限度消解社会戾气,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凡事出新,必有策应。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化解矛盾有了新招数新办法,社会环境就会展现新面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获得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
二 社会治理新格局
社区作为城乡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社区是疫情防控第一线,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前沿阵地。如果说医院救治是与病毒面对面的激烈厮杀,那么社区防控就是阻断病毒传播的坚韧鏖战。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奋战在65万个城乡社区防控一线,构筑起一道道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和科学防控的“钢铁防线”,为全社会抵御病毒建立起强大的“免疫系统”。
这次社区疫情防控的实践充分说明,社会治理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在基层,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越有力、越有效,整个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坚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摆在突出位置,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大任务,对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作出许多新部署,旨在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夯实国家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畅通参与渠道。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人民群众是最广泛最活跃的主体。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好做法好经验,比如民主听证会、社区恳谈会、专家咨询会以及民意直通车、市长热线、电视问政等丰富多彩的参与形式,让群众有更多机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下一步,关键是深入总结提炼各地成熟的经验做法,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
创新体制机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了广泛的人口大流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对象、任务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2.8亿,其中流动人口2.36亿,占到全国总人口的近两成。面对这种新形势新特点,必须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为城乡社区居民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推动重心下移。俗话说,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句话讽刺那些权责失衡、不可持续的做法。一些地方把工作任务、考核责任一股脑儿推到基层,但对基层各种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服务配套往往跟不上,致使一些基层单位不堪重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国家大政方针的最终落地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在基层。真正重视基层,就应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把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放到基层,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放到基层,使基层社会治理进入权责一致、财事匹配的良性轨道。
贯彻落实好这些新部署,最关键的是观念先行,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到现代社会治理的转变,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使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三 安全维护新体系
2019年年底,国际SOS救援中心发布了“2020年世界旅行风险地图”,通过自然灾害、政治争端、恐怖主义、宗教种族矛盾、基础设施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标准,对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出行风险进行评估。其中,中国被列为安全风险较低的国家,是全球旅客青睐的热门目的地之一。2019年,我国入境旅游达到1.45亿人次,位居世界前列。
民以安为乐,国以安为兴。安全问题,关系人民的幸福安康,关系国家的生存发展。安全涉及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领域,是一个涵盖党和国家事业各个方面的完整体系,必须统一谋划、一体推进。特别要看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大,考验着我国维护社会治安、应对公共安全、捍卫国家安全的制度和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立足建设平安中国的战略目标,分别对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完善国家安全体系作出安排部署,从整体上全面提高国家和社会的安全水平。
织密治安防控的“天罗地网”。近年来,北京“朝阳群众”、天津“小巷管家”等赫赫有名的治安志愿者,在摸排提供线索、打击违法犯罪上“战功卓著”,成为维护一方平安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相比之下,许多去过国外的游客都有切身体会,一些国家的景点很高大上,但到了晚上便不敢出门,担心被抢劫,人身和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最为关键的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治安防控“预”字当头,必须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做到一体协同、精准发力。
坚守公共安全的“层屏叠障”。公共安全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安宁,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托起公共安全的底线,构筑隔离重大风险隐患的“防火墙”。全会对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要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此外,还专门强调要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对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作出重点安排。
铸牢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维护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没有国家安全,一切都是镜花水月。这样的教训历史上比比皆是,即便在当今世界也不鲜见。西亚北非的一些国家陷入连年战乱,国家安全危如累卵,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经年累月生活在危险之中,生命财产安全更无从谈起。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家安全需求和国家安全能力的矛盾不断突出,完善国家安全体系迫在眉睫。现在,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天下大同,人人为公。只有依靠人民,社会治理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源动能;只有动员人民,社会治理才能形成同心同德、团结协作的强大合力;只有为了人民,社会治理才能占领大公至正、造福百姓的价值高地。站在今天社会治理的新起点上,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社会更加令人期待。
深度阅读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人民日报》2019年1月22日。
2.《中办国办印发〈指导意见〉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人民日报》2019年6月24日。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