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国内频道 >时政新闻
省级党报联动报道·聚焦党的二十大 | 逐梦乡村振兴新征程
福建日报
2022-10-21 09:38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过去十年,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年来,广大党员干部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使命担当,做迎难而上的“有为后浪”,积极主动作为,在脱贫攻坚大战场打了漂亮的歼灭战,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涌现出福建培斜村、浙江下姜村、湖南十八洞村、河北骆驼湾村等一大批脱贫攻坚典型。

当前,乡村振兴正从谋篇布局向深耕细作迈进。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福建日报、浙江日报、湖南日报、河北日报、重庆日报、贵州日报六家省级党报开展联动报道,连线六地党代表、基层干部,共话脱贫攻坚生动实践,共绘乡村发展新蓝图,携手逐梦乡村振兴新征程。

培斜村 党建引领 山乡蝶变

省级党报联动报道·聚焦党的二十大 | 逐梦乡村振兴新征程

群山环抱中的美丽培斜村 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温连光 摄

省级党报联动报道·聚焦党的二十大 | 逐梦乡村振兴新征程

培斜村乡村旅游风生水起。(资料图片)

□福建日报记者 刘必然 通讯员 温连光

“今年暑期旺季,我们通过电商销售竹凉席产值就达7000多万元,山沟里的产品卖到了全世界,乡亲们靠电商、旅游等产业过上了好日子。”党的二十大代表、闽西第一个“淘宝村”——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华锦先说。

近年来,龙岩进一步加大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激活新消费、新业态。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户和企业改变传统销售模式,及时抓住“互联网+”机遇,依托“山货上头条”助农活动、“风味龙岩”线上专区等多种形式破解农产品上行难题,帮助当地中小农货商家拓展消费市场,让龙岩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对此,华锦先深有体会地说:“我们通过支部带头点燃‘新引擎’、党员带头注入新活力、群众参与展现新形象,闯出一条党建富民强村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华锦先等党员干部瞄准当地生态资源禀赋,自筹3万元办起培斜村第一家竹凉席加工厂,产品供不应求。随后村里办起几十家竹席厂。2003年,培斜村发展茶产业。2012年,华锦先等党员干部将目光瞄准电商领域,打造“培斜淘宝村”。2021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1500余亩,竹制品年产值达1.7亿元,电商销售额达6800万元。

随着乡村游兴起,2013年,培斜村通过动员村民入股生态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公司化的经营方式,开发森林水乡景区、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实现“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的共赢局面。

从“竹器村”到“淘宝村”,再到生态旅游村,培斜村的每一次蝶变都离不开村党支部引领和党员带动。目前,培斜村已成立天然竹业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生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等5家专业合作社,吸收超八成村民作为社员。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02万元。

同时,培斜村设立共产党员专业服务工作室、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评选党员致富能手,实行党员挂钩结对帮带等方式,全村50名党员挂钩235户726名村民,引领群众以竹茶产业、经营农村电商、开发乡村旅游等为载体,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下姜村 品牌共塑 携手共富

省级党报联动报道·聚焦党的二十大 | 逐梦乡村振兴新征程

秋日的下姜村 施力维 摄

□浙江日报记者 施力维

位于浙西山区的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基层工作联系点。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下姜村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逐步实现了从“脏乱穷”到“绿富美”的转变。2021年,下姜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959元,是20年前的20多倍。

“从先富到共富,我们要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新梦想。”现场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二十大代表,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丽娟满怀信心地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从下姜村的实践来看,这五个方面的振兴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姜丽娟说,这也坚定了下姜村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85后”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姜丽娟认为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保障。当前下姜村已联合周边乡镇的24个村,组建“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党委。“我们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品牌共塑,携手邻村迈向共同富裕。”姜丽娟说。

眼下,“大下姜”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区域公用品牌。当地对地瓜干、蜂蜜、高粱酒等特色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并统一品牌包装、招商推介。通过联合各个乡村,下姜村已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链,并布局了农林、培训、旅游、文创四大产业。在产业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二十大报告上的这句话,姜丽娟印象深刻。她说,浙江的众多乡村不乏好山好水,但和城市相比,公共服务还有所欠缺。

浙江数字化改革的成果,正打破优质公共服务的时空界限,惠及更多乡村。姜丽娟介绍,下姜村正试点建设“未来乡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已开通了5G互联网医院,老人们在家就能请省城的专家看病。村里还有“一次不跑、姜哥代办”便民服务平台,村民办事点点手机就能完成。

十八洞村 湘西苗寨 上演奇迹

省级党报联动报道·聚焦党的二十大 | 逐梦乡村振兴新征程

十八洞村村民在采摘猕猴桃。 龙爱清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奕樊

“村里每天都有新鲜事。”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细数着新变化:如火如荼建设田园综合体,预计在今年年底可竣工运营;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和林下经济,村民增收路径愈加多元化……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在梨子寨村民院坝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

“十八洞村要脱贫,得从根本上改变‘等靠要’的观念。”施金通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趁热打铁,共同探索“思想道德建设星级化管理”模式,还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调动群众积极性。

思想通了,产业也要跟上。利用“飞地经济”模式,十八洞村在30多公里之外建设了一个千亩猕猴桃基地,村民们不仅能务工,还能分红。引入外来投资,建成十八洞村山泉水厂,一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约1万瓶水,每年为村集体创收60万元左右。形成了5大产业体系,并带动周边26个村群众发展。

“村民们如今都过上了新生活。”施金通说,返乡大学生成立电商工作室,为“绿水青山”直播带货;妇女们组织起来建立了苗绣合作社,每年可以拿下几十个项目订单;村民化身讲解员,带领游客感受十八洞村的山乡巨变……

这个曾经穷困的湘西苗寨上演了发展奇迹:2021年,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68万余元。2021年2月,十八洞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施金通表示,十八洞村将着力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战斗堡垒,让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都成为乡村振兴的调查员、战斗员和勤务员。同时,期待吸引越来越多善经营的“农创客”和懂技术的“田秀才”,助推十八洞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骆驼湾村 坚定信心 变土为金

省级党报联动报道·聚焦党的二十大 | 逐梦乡村振兴新征程

骆驼湾村民宿 霍艳恩 摄

□河北日报记者 王成果

在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河北展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板块中,有一张充满深情、鼓舞人心的照片。

那是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残雪,来到地处深山的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走进困难群众唐宗秀家慰问看望的动人一幕。

此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进村入户看真贫,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这张照片旁边另一幅全景图,展示的则是如今骆驼湾村的新貌。

“当年深度贫困的骆驼湾,如今已经变成了景美民富的幸福湾。”二十大代表、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说。

十年来,骆驼湾村干部群众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省市县乡各级帮扶支持下,推动村容村貌、富民产业、公共服务等发生巨大变化。2017年底,全村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率先脱贫出列。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的950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17480元。

在村里225户住房改造提升中,唐宗秀家的土坯房改建成了青砖灰瓦房,屋内冰箱彩电一应俱全。老两口还在村旅游公司上了班,每人每月工资2100元,再加上养老金和土地流转金,过上了“家门口挣钱、不愁吃喝、手有闲钱”的好日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二十大报告说出了村民们最想听到的话、最想知道的事和最想了解的未来。”顾瑞利代表说,“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如今骆驼湾村的群众过上了好日子,但这不是终点。美好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是这样。”

下一步,骆驼湾村将依托好山好水,进一步开发新产业项目,拓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打响“骆驼湾”品牌,让村民的好日子更上一层楼。

茶坪村 做强产业 村美民富

省级党报联动报道·聚焦党的二十大 | 逐梦乡村振兴新征程

茶坪村田间充满诗情画意。

□重庆日报记者 王亚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让重庆市万州区茶坪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余小平倍感振奋,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山深处的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3年过去,当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距华溪村不远的万州区茶坪村,干部群众同样铆足了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接续奋斗。

以前的茶坪村年轻人大多外出读书或打工,回来的很少。“80后”的余小平通过读书从茶坪村走出去,又带着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愿望回村任职。在脱贫攻坚中,她带领干部群众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发展青脆李等小水果产业。2018年,她又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拓展电商,让李子销往全国各地。如今,茶坪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7万元。

走进茶坪村黄家湾院子,只见农舍整齐干净、瓜果飘香……近年来,茶坪村着力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发动村民动手“三清一改”美化院子,建成了渝东北首个乡村美术馆,成为许多游客纷纷前来的网红打卡地。

“二十大报告激励人心、催人奋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一刻也不能懈怠。”余小平说,茶坪村将按照“五个振兴”总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做大做强小水果产业,推进乡村休闲旅游提质增效,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绘出村美、民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化屋村 绿色发展 振兴乡村

省级党报联动报道·聚焦党的二十大 | 逐梦乡村振兴新征程

山清水秀的化屋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毓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过去十年,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对此,二十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深有感触:“以前的乡村大多是寂静的。没有产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子里基本只有老人和小孩。”许蕾说,经过艰苦奋斗,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乡村,村子“活”起来了。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当时我们在电视机前观看,心情无比激动、无比兴奋、无比自豪!”

许蕾表示,乡亲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乌江母亲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通过发展黄粑、黄姜、黄牛等特色优势产业,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大力传承和发展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把苗绣做成产业,打造苗族歌舞实景剧《苗韵化屋》,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2021年,化屋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9304元,是2012年2450元的将近8倍。日子越过越好,乡亲们自编歌谣传唱:道路修到化屋基,移民集中建新居,全靠党的政策好,苗家儿女笑眯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每读一次二十大报告,许蕾都心潮澎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乡村产业发展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民族文化传承好、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甜美。”

(责任编辑:李牧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