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福州新闻
遇见世遗|黄榦:朱熹理学第一传人
海峡网
2021-07-07 16:06

黄榦:朱熹理学第一传人

郑黎明

黄榦(1152 ~ 1221),字直卿,号勉斋,长乐青山人。少师从朱熹,后成为其女婿,并被朱熹视为道统继承人。历知新淦县、汉阳军、安庆府等,多有善政。以大理丞转承议郎终仕。卒谥文肃,赠朝奉郞。尝讲学白鹿洞书院,生徒广众。提举湖南学政时,奏请朝廷,以公帑易陵田350 亩为石鼓书院学田,给养诸生。一生著述颇丰,可考的专著有《五经讲义》《四书纪闻》《诲鉴衙》《朱子行状》等。明万历中(1587 ~ 1598),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意识,使得黄榦以传承理学作为己任,文章、道德、气节成为他追求的人生目标。他矢志不渝传承流布朱熹思想,使蕴含其中的求理、求实、忧患、力行、道德、开放等充满生命智慧的学术精神,根深蒂固地嵌入民族文化的传统之中。

候师三月

淳熙二年(1175)冬,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村,大雪。

23 岁的黄榦已经在这里的客栈盘桓数日了。他要等待的人就是当时已名闻遐迩的大儒朱熹,可这位先生神龙见首不见尾,始终不见踪影。黄榦决定一直等下去,直至见到他。

几个月前,他跟着为官的二哥至吉州(今江西吉安),向庐陵名士刘清之求学。刘清之一见黄榦,认为他是对道学悟性很强的非常之人,怕误人子弟,极力建议他回福建向自己的老师朱熹求学,并修推荐书一封带给朱熹。

黄榦一路跋涉,迎风戴雪,满面尘霜,来到朱熹在五夫村的住处,可朱熹刚回婺源祭扫祖墓,不知何时归来。为了等待朱熹,住在客栈的黄榦,晚上睡觉连衣服都不敢脱,就等随时被朱熹召见。这样的日子一等就是三个月,到了第二年春天,春暖花开了,朱熹才施施然归来。

当年,也是这样的鹅毛大雪天,两个福建同乡杨时和游酢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于是两人只好静立门口,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朱熹对他的祖师们的励志故事当然了如指掌。看到这个年轻人,居然虔诚地在这里等候三个月,颇为赞许。

志向远大的黄榦十分珍惜在朱熹门下求学的机会,不浪费一分一秒读书和做学问。《宋史·黄榦传》记载:“榦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对这位高徒甚为器重。朱熹在写给刘公度的信中说:“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为了开阔黄榦的眼界,朱熹还叫他到吕祖谦那里请教,又叫他读张栻写的书,对当时鼎足而立的朱、吕、张三家的学术观点进行比较。

淳熙六年(1179),长兄黄杲卒,黄榦回福州治丧。第二年依旧未归,这使得朱熹十分沮丧,他在回复黄榦的信中感叹道:“吾道益孤,朋友难得……所望于贤者不轻。”自己“老病无聊,益厌俯仰,但思归卧山林与如直卿者一二人相与讲论,以终素业”。这表明朱熹与黄榦之间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仅仅是师生的关系,已经上升到知己至交了。

后来黄榦回忆他当初师从朱熹的情景时说: “榦丙申之春,师门始登,诲语淳淳,情犹父兄。春山朝荣,秋堂夜清,或执经于坐隅,或散策于林垌,或谈笑布舂容,或切至而叮咛。”师生情深,溢于言表。

许多人认为黄榦“候师三月”的故事,比起“程门立雪”来,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联赞道:

伊川府前立雪一尺,世皆尊程氏高弟称游杨载道南矣;

紫阳户外候师三月,吾独赞朱子门人号颜曾续统北焉。

葱汤麦饭两相宜

淳熙九年(1182),黄榦31 岁,在朱熹门下已有八年之久了。这个大龄青年,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在他看来,“学问无穷,不可以轻儇浮浅得也”。朱熹每“语之以道德性命之旨,言下领悟”。黄榦这种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品行和意纯志坚、刻苦求知的决心最终打动了朱熹,他欣然将自己最怜爱的四女朱兑嫁给了黄榦。

当时的朱熹声名显赫,“公卿名家莫不攀慕,争欲以子弟求婚”,而他偏偏看中无甚背景、家境清贫的黄榦,正是看中黄榦一心向道、志坚思苦、励志为儒的才智。选择黄榦为婿,实际上是选择学术和事业的继承人。

两年后,黄榦有了第一个儿子黄辂。为了追求更高的道学理想,身为人父的黄榦难以顾及生计,生活日渐拮据,却依然不改其志。好友梅羽曾到他家中拜访,见其“家徒四壁,日特蔬食以对”,但“宾客端坐,讲论至达旦不寐”。

有一年盛夏,朱熹前来看望黄榦一家。女儿想好好款待老父亲,但因家境贫困,实在端不出什么像样的菜肴。无奈之下,女儿只好跑到屋后的菜园里摘了几根香葱做成清汤,然后又煮了一锅麦饭。

朱兑从厨房端出葱汤麦饭时,面有难色、神情尴尬。深知女儿家里窘境的朱熹丝毫没有责怪,反而安慰道:“俭朴度日,是我们家的好家风。这样的饭菜已经不错了,吃起来不仅喷香可口,足以饱食,而且还能滋补身体,我有什么不高兴的呢?”

临别之际,朱熹饱蘸浓墨,挥笔写下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还有未炊时。

岳父的这首题诗,黄榦恭恭敬敬地贴在壁间,当作座右铭以及家训。黄榦还在墙壁边上自题诗曰:“愚夫饱欲死,志士常苦饥。但能守箪瓢,何事不可为。”足见其安贫乐道之风。

道付沧州继绝学

南宋嘉定十年(1217),黄榦知安庆。金人在安徽北部的光州一带连连起事,安庆军的首府在潜山,距光州不远,而且又无屏障,极易被攻陷。迁城之事,迫在眉睫。

黄榦一边以“金人破光州”为由请示朝廷迁城,一边带文武官员赶到长江边考察新城地址。整个筑城过程,动员了官兵百姓近万人,耗时250 余天,最辛苦的就是知府黄榦。安庆城建成后两年,金兵破周边的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而唯独安庆安然无恙。继而夏季江水泛滥,洪涝一个多月,安庆城仍屹然无虞。

黄榦选择安庆造城,他的智慧和实干开创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使之有了“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誉及“八省通津”的美称,后来还一度成为安徽的首府。如今,这个黄梅戏之乡,以一出常演不衰的经典黄梅戏《知府黄榦》,来永恒怀念这个爱民尽职的地方官。

黄榦在仕途顺畅、名声日长之时,选择急流勇退,辞官归居。田园将芜,胡不归?他的更大的使命还未完成,他始终忘不了朱子的临终嘱托。当年,朱熹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制服及所写的书都托付给黄榦,并手书诀别语说:“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

回归故里后,黄榦责无旁贷担当起“领袖朱门”的责任,学生日益增加,巴蜀、江浙、荆湖之士都纷纷前来求学。编辑礼仪,著写书籍,与弟子们讲论经典,论说理义,勤勉不倦,朝夕往来,质疑问难,请求教益,像朱熹讲学的时候一样。

公元1220 年,在朱子去世的20年后,黄榦几经反复修改的《朱文公行状》终于定稿,了却了他的最大的心愿。次年三月,黄榦溘然离去,他已经没有遗憾了。当时,为之送行的“门人弟子执绋者二百余人,皆衰绖菅履,引柩三十余里至山间”。

后世人评论朱熹门人弟子聪明卓越固不少,然求其始终不渝、老而弥笃者,唯黄榦也。范寿康在《中国哲学史通论》中,称黄榦“是一个有骨有肉的学者”。

作为朱熹的门人、女婿,黄榦从学朱熹前后达25 年之久,随侍左右,在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建构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朱熹逝世后,为朱子学的普及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榦把“传承道统”看成是朱熹的最大成就,给朱熹以“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 的高度评价,从而确立了朱熹“道统”的地位。

经过黄榦的发幽阐微,朱子学最终冲破“伪学”的禁锢,成为南宋之后的正统思想。从此,朱熹对于儒学的解析被认为是儒学的正宗解释,在此后的元、明、清三代,它占据了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至元代,金履祥在《濂洛风雅》中尊周敦颐为理学开山祖师,以周敦颐——二程—— 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黄榦—— 何基——王柏为理学传承的正统世系。

明末清初,由黄榦整理编辑的朱子著作,还经传教士漂洋过海,得以在欧洲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公元1700 年左右,一位叫作白晋的法国传教士,送给他的德国朋友莱布尼茨一件礼物。这是一本朱熹的著作《周易本义》,里面的数张 “易图”,引起了这位绰号Lovenix,即什么也不信的人的浓厚兴趣。莱布尼茨在伏羲八卦图里,左思右想,最终悟出了二进制数之真谛。钦佩激动之余, 莱布尼茨写信给当时的中国皇帝康熙, 他称赞康熙尊崇儒学,导倡程朱,是最具有理性的皇帝,要求加入中国籍。

在莱布尼茨看来,中国宋儒思想的“理” 与基督教的“上帝”简直就是同一个概念,这个“理”超越了智慧,是一种超智慧。他也正是从中国理学家的智慧中,受到启发,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的运算法则,为计算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莱布尼茨的传入,通过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先贤的启蒙,朱子理学思想被有机地融入现代文明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黄榦传扬朱子理学,功不可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学之树常青,历史给予黄榦——朱子理学第一传人的褒奖,他是当之无愧的。

(摘自《闽都文化》2017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