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总工会组织福州45位各级劳模参观“我们走在大路上”福州市职工政治生活馆。活动邀请到了两位九旬劳模王齐昂、陈贞澜,他们分别在上世纪50年代获评首届福州市劳模和全国劳模,党龄都长达60多年。此次为支持市职工政治生活馆建设,两位老人捐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6枚劳模奖章。看到这些奖章被精心摆进陈列柜,老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奖章背后有什么动人的故事?记者走近他们,聆听70年前劳模火热的奋斗故事。
王齐昂:改装车床凸轮 产量提高10多倍
今年93岁的王齐昂在1951年获评首届福州市劳动模范,当年共有108人获评,此次他捐赠的正是这枚首届市劳模奖章。
老人告诉记者,他13岁当学徒,抗战结束后进入工厂做海船,获评市劳模时他是省轮船公司的一名钳工和车工。“当时我负责给木壳船安装机器,获评首届市劳模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刚解放时,我参加了支前工作,带着工友们抢修、改装机帆船,为解放军解放周边的一些岛屿提供后勤援助。还有一个是搞技术创新,把凸轮产量提高了10多倍。”
王齐昂说,凸轮是轮船机械设备里的一个重要零件,也是易耗品。“最开始这个零件只能手工做,高级钳工一天也只能做一个。我就想如果能用机器做,产量不是可以翻番?于是我带着班组人员反复实验,一个月吃不好睡不稳,终于成功改造机床,用铣床一天能车出16个优质凸轮,带来了极大的效益。”
谈到自己何时入党,老人说他于获评市劳模次年便光荣入党。“车间的党支部书记是位车工,他是解放前地下航线的老党员。在业务上他是我的师傅,在政治上他是我的引路人。”获评劳模后,王齐昂被组织选送去学文化,补到高中文化的他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
谈到父亲捐赠的这枚奖章,他的女儿说:“一听说市职工政治生活馆需要这枚奖章,父亲便毫不犹豫同意捐出。他常跟我说,感谢党,让他一个穷孩子有了文化有了工作,有了幸福的人生。”
陈贞澜:总结安全生产方法在全国推广
今年98岁的陈贞澜1956年获评全国劳模,当时他是市造纸实验厂生产组长。“当年全省轻工系统获评全国劳模的只有6人。”老人骄傲地说。
问到当年为何会获评全国劳模,老人的孙子陈光明打开了话匣子。“我从小就听爷爷讲这些故事,他获得的各种奖章有30多枚,我特地做了一个展示盒,把它们全部装起来,要作为传家宝传下去。”
陈光明说,那年评的全国劳模都叫“全国先进生产者”,爷爷会获评因为他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总结出一套安全生产方法,经省总工会向全国推广;一件是有一次涨洪水时,为了疏通被堵塞的抽水泵进水口,爷爷毅然跳入10多米深的浑水中,由于水压太大,上来时他鼻血直流。“造纸厂万一被淹,纸张就全部作废了,那损失太大了,所以我没想那么多就跳下去了。”陈贞澜说。
至于向全国推广的安全生产方法是什么,老人说是“六查四办法”。“六查”是开机查、关机查、停机查等,“四办法”是耳听、眼看、鼻闻、手摸。“这套安全生产方法保证了班组生产连续三年无安全事故,不仅适用于造纸行业,也适用于其他有机械设备的行业,就算现在看来也不过时。”市劳模办主任余荣发说。记者还了解到,陈贞澜于1955年获评市劳模,次年获评全国先进生产者,之后因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多次获评市劳模、省劳模等。
陈光明说,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他和父亲也扎根造纸行业接续奋斗。父亲曾担任过上山下乡所在县的造纸厂厂长,年年获评先进。“这次爷爷捐出的奖章共有6枚,包括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各级劳模奖章。我鼓励他捐出来,把奖章背后的故事向晚辈们说,把劳模精神传下去。”
老劳模精神激励一代代年轻劳模
参观活动现场,市总工会为两位党员劳模送上鲜花。当劳模们当年的光辉事迹和如今捐赠奖章的举动被大家知晓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劳模们向老前辈投去了敬意的目光。
全国劳模陈雪金告诉记者:“从老前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这么多年来,技术创新和勇于奉献一直是劳模不改的本色。虽然我退休了,但我有技术,要发挥专长,继续为果农服务,让市民们吃上更多更甜更健康的水果。”
全国劳模邱奕多说:“和两位老前辈一样,我也是一线工人。参观职工政治生活馆让我很有收获,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技术创新的决心。”
得知当天正是王齐昂老人93岁生日,市总工会在市职工政治生活馆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会,各级劳模们为老人唱起生日歌。吹灭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时,老人激动地说:“谢谢工会‘娘家人’,这是我这辈子过得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祝您健康长寿,劳模精神是永不过时的宝贵精神财富。祝福两位老前辈,期待我们能在这里给两位庆祝百岁生日!”市总工会负责人说。
福州日报记者 李白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