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十四五”期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作为“十四五”的第一次“期末考”,福州“三农”工作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即日起,福州日报开设专栏,集中展示福州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积极作为、亮眼成果和有效经验,敬请读者关注。
聊起收获,长乐区潭头镇大宏村种粮大户刘义雄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去年,他种植的500亩双季稻颗粒归仓,水稻亩产650公斤,收获颇丰。
刘义雄的粮食丰收,是福州市“稻谷香,粮满仓”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福州市把粮食生产作为保安全的重要基石,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多措并举,抓实抓好粮食生产,稳住大家的“米袋子”。
向政策要动力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至关重要。
眼下,连江县种粮大户余秀俊的田里绿油油一片,一畦畦蔬菜长势喜人。3个月前,这里稻浪翻滚,1000多亩地收获50万公斤稻子。
“我种的水稻收成不错,市、县为了鼓励种稻,每亩早稻补贴500元,每亩中稻补贴200元,而且还给买了保险,如果有病虫害、旱涝灾害等,每亩都有补贴,我们心里踏实多了。”余秀俊说。
饭碗要牢牢端在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近年来,福州市围绕政策保本、经营增效做文章,出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水稻种植保险、“粮食八条”等政策,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扶持政策体系,拿出真金白银引导农民多种粮、扩面积、提产量。2021年,福州市累计发放各项粮食及耕地政策补贴超1.3亿元,让种粮农户能获利、多得利。
开局之年仓廪实。去年,福州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7.62万亩,占全年计划的103%,粮食产量50.38万吨,牢牢扎紧人民群众的“米袋子”。
向土地要潜力
抓好粮食生产,农田还得是良田。
福州市多措并举,打出治理耕地抛荒的“组合拳”,力促复垦复种,不断建立健全防止耕地“非粮化”长效机制,坚决守住粮食生产“底线”。全市累计摸排抛荒撂荒耕地8.5万亩,全部实现复耕复种。小田并作大田,瘦田改为良田,抛荒撂荒田地焕发新机。
在闽侯县大湖乡角洋村田地里,农户3个月前撒下的紫云英种子冒了尖,撑开的绿叶肩搭着肩,连成一片。田成方,路成行,渠相通,放眼望去,辽阔敞亮。
“过去田地零散,排灌能力差,田间道路少,种田费时费力不说,产量还不高。”角洋村支书郑广树说,自从村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中央、省、市、县四级合计每亩补贴1600元,使角洋村1950亩田地得到平整,修了机耕道路,通了灌溉水渠,并通过种植紫云英等提升地力肥力,生产效能大幅提升。
去年,福州市压茬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充分发挥土地潜力,为保障粮食生产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后的农田设施管护,也没有停步。永泰县创新引入商业保险,将125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纳入担保范围,避免农田因为暴雨、洪水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渠道、机耕路、护岸等设施损失,为2.5万户农户提供保障。
不久前,连江县马鼻镇传来喜讯——经过农田整治,全镇水稻亩产增加12公斤,年产量增加99252公斤!“米袋子”更丰实,农民的“钱袋子”自然更鼓了。
向科技要活力
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9%,主要农作物中的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1%,居全省前列。
高机械化率的背后,是一个个“农机梦”的实现。长乐区玉田镇东渡村,从耕田、育苗、插秧、植保、收割到烘干,全程均可机械化。这样的变化,陈美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陈美生是长乐美生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合作社服务3万多亩地,带动村镇及周边2000多户农民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仅去年一年就为农户节本增效100多万元。
“近些年,合作社服务亩数反倒在减少。”陈美生说,随着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农机补贴增加,“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立,让机械普及率提高,越来越多农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农机,“机械化是大势所趋,我的‘农机梦’已成真,我还有更多梦要实现!”
冬闲,人不闲。前段时间,陈美生忙着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抓紧机会补充“能量”。植保无人机操作、稻田养鱼技术、食用菌栽培、茶产业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高素质农民专题培训在各县(市)区火热开展,带动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回顾2021年,一幅幅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图景再现眼前,折射出福州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气象,粮食安全根基越筑越牢。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福州市将全面压实粮食安全责任,持续推进耕地抛荒撂荒治理工作,推进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落实一系列扶农稳粮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十四五’期间,福州市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1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45万吨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自给率稳步提高。”
福州日报记者 蓝瑜萍 通讯员 郑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