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成为引导当地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对于“闽江口”,人们不仅有了全新的认知,也将自然遗产“申遗”前景与海洋经济、生态修复乃至文化遗产风貌等社会发展进程叠加在一起进行审视。
重新理解“闽江口”
东北风依然强劲,渔船一连数日都懒得出海,我来观察和描述闽江口生物多样性的良机差点错失。
我驻守的渔村名叫定海,位于闽江口北岸的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起点,也是当地人喜爱光顾的渔港。我停留的那段时间,近海渔船凌晨4点和傍晚前两次靠岸。鱼获抬到码头那棵大榕树下,几乎立刻就被围观等候的人们买定、分光。连江有13个这样的沿海乡镇,几乎每一处都能举出本地独有的小海鲜而且还附带有采捕的时令讲究。体会这种细致的“多样”,常常要等到美味端上餐桌的时刻。许多独特海产,除了用当地的通俗名称来描述之外,很难“翻译”成普通话,甚至难以一下子找到对应的学名。
沿海滩欣赏夕阳落下的山海,可以从定海湾眺望到敖江出海口。与闽江相比,敖江只算“小弟”,但共同造就了咸、淡水交界地带的丰富地貌和物产。连江的晓澳镇位于闽江北岸与敖江交汇处,拥有5700公顷浅海面积。我到的时候恰逢退潮,平坦的滩涂一望无际,向大海延伸。这样的环境,为鱼、虾、蟹、贝、藻类提供了理想的生存及繁育场所。重阳节到来之时,紫菜开始出苗,海鲈鱼开始回岸,又到了在江口一带垂钓海鲈鱼的快乐季节。随波涌动的紫菜芽脱落,引来啄食的小鱼,鱼群又吸引了海鲈鱼接踵掠食。闽江口的海鲈鱼极被推崇,市价要比养殖捕捞的鲈鱼贵上一倍。当地人会详尽地描述其中的奇特之处:将煮过的鲈鱼汤放进冰箱,会很快凝结为鱼冻,是跌打损伤病人的辅助恢复良方。这里的海鲈鱼富含鱼胶——“只有咸淡水交接地方的鲈鱼才能带来这种特效”。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独流入海河流,一路穿越了丰富而独特的地质地貌单元和生物生态区划。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武夷山”、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的福建泰宁片区,均位于闽江流域。在冲出闽安峡谷的羁绊后,闽江开始入海。今日的闽江口,连江县在北,长乐区为南,中间又被马尾的琅岐岛一分为二。福州历史悠久,闽江口一带遍布史迹。2022年,福州市公布了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新增名录,位于马尾的罗星塔和连江定海白礁水下沉船遗址都名列其中。
由闽江携带入海的大量营养物质,滋养了丰富的鱼类和底栖动物。闽江口海域成为至少3种海洋哺乳动物——栖息于近海的中华白海豚和印太江豚、大洋性洄游的伪虎鲸——栖息地,也吸引了数量众多的候鸟聚集。鸟儿从很久以前,就在闽江口人与自然协同构建的环境中寻求适应生存了。闽江不断带来泥沙,人们又不断修建堰、塘,引淡水改滩为田。于是在长乐一带,人类的生产活动,不断沿海向北、向东、向南扩展。
这一切,都构成了“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海、陆生物地理区划过渡带”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重要背景与前提。
为啥是一颗“珍珠”?
2022年8月16日,以生物多样性作为突出价值,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报送了“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海、陆生物地理区划过渡带”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相关文件。提名地将闽江口南侧的4处保护区、湿地公园合为一体。
专家们为这片独特区域提出的列入理由极为丰富,既关注到了自然地理和资源分布,也用充满激情的文字,描述了人与自然发展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可持续意义。“在今天的闽江河口,我们能够同时见证充满山海之间的勃勃生机和人类延续千年不断进步的社会形态,更能读取人与海洋间一段从开发到保护,从对抗到和谐的历史经验。闽江河口的景观格局为全球一些最濒危的物种提供了庇护所,更为人类思考在当今日益拥挤的星球上如何善待海洋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示范。”
作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的成员,闻丞博士参加了闽江河口湿地申请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全过程,也是这份报送文件的主要撰写人。“10年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曾针对全球海洋申遗优先区发布了专门报告,推荐优先申报世界遗产的海域,其中包含中国东海和南海的交汇区域。闽江河口正是位于这一海区。”闻丞从全球化发展趋势开始描述。这份报告尤其强调了对于促进“海洋景观”中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但是,海洋景观的概念并不等同于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大致可以理解为近海及周边区域,或远洋中的某片海区及其中的岛屿。”
于是,在报送的文件中,这一“景观”代表的提名地,具体包括了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00公顷)、福建马尾闽江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869公顷)、福建长乐闽江河口国家级湿地公园(281.85公顷)和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20697.3公顷)。这4个自然保护地边界相连,涵盖了闽江河口从陆域、湿地直到近海10米等深线海域的各类典型栖息地构成的景观格局带谱;覆盖了鸿雁、小天鹅、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的觅食地和高潮位栖息地;也覆盖了海洋哺乳动物、海龟位于近海的主要觅食区和洄游区,以及各种鱼类、底栖动物在闽江河口的主要繁殖、索饵和洄游场所。专家们认为,“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是生物多样性原址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以及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价值是福建闽江河口湿地重要的生态价值之一。”福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河口湿地和海洋构成的特殊环境,串起了两个陆地生态区划和两个海洋生态区划,在生物地理区划上位置特殊。湿地和周边近海海域是多种全球濒危物种,尤其是迁徙候鸟的关键栖息地。这样的多重地带性区域进而形成了“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地位:“第一,闽江河口是全球重点鸟区,也是全球关键生物多样性区;第二,它是黄海生态区以南的东亚至东南亚大陆沿海地区最为重要、面积最大的重要鸟类和生物多样性地区;第三,闽江河口近海地区位于全球温带近海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海域内。”福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这样概括。
最为重要的是,人们意识到:在自然力量和近几千年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这里的湿地和近海至今维持着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成为来自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各种候鸟、在太平洋西北部近海洄游的各种大型海洋动物以及周边渔业与农业传统社区赖以维生的根基。
生机勃勃的提名地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坐落在海边。以前每到这里,最深的印象就是距离市区很远;现在我则会停留一会儿,凭窗多眺望一会儿——它几乎被“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包裹起来了。只要飞向大海,机翼下无不是海蚌保护区或湿地保护区。这里的代表性底栖生物是“西施舌”。这种海蚌品质非常好,早年曾是贡品,是西北太平洋沿岸的特有物种。如今,“西施舌”在闽江河口仍数量丰富,这得益于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专为海蚌划定设立了自然保护区。2014年3月,福建省通过了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管理规定,明确“壳长不足9厘米的海蚌不得采捕”。保护区内也自每年4月20日至7月20日设立海蚌禁捕期。2023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也开始施行,明确了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闽江入海口梅花水道,由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闽江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组成。”
经过数十年的保护,这片滩涂与近海,于2021年进入“申遗”准备阶段;2022年6月报送相关文件,随后即被列入预备清单。2023年2月,闽江河口湿地也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人们默默守候的成果,迎来了高光时刻和重要节点。
我到达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已逢2月末。鸿雁已经北上,用高倍望远镜还可以看到成群的小天鹅。它们也会在几天内陆续飞走。此时的闽江河口逐渐进入过境迁徙季,雁鸭类、鸻鹬类、鸥类等水鸟纷纷迁离,红嘴巨鸥、红颈滨鹬等过境水鸟北飞经过此地并停歇下来。这段时间也是罕见鸟和高光鸟种出现率较高的时期。接下来,夏候鸟慢慢到来,珍稀的中华凤头燕鸥也将在滩头出现。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林文波介绍,根据“申遗”的新要求,公园和保护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综合科考调查。最新的发现是,记录到绿眉鸭和鸳鸯也来到闽江河口湿地。
燕鸥偏爱沙滩,而鸿雁和各种鸭类喜欢在泥滩上停留,与一些本地“鸭民”分群相处,各自忙碌。退潮后,大大小小的水坑留下丰富的小鱼小虾;潮水涌来,则会一直淹至近岸条状分布的红树林和芦苇。闽江河口位于亚洲大陆沿海地区红树林分布的北缘,同时也是海三棱藨草群落分布的南缘。鸟儿跟随潮水进退,在潮间带滩涂上,追逐鱼虾,啄食海三棱藨草的种子和球茎……
勃勃生机贯穿一年四季。应该向付出辛劳,留下这片海陆的人们表达深深的敬意!
全方位的关注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提名地距离长乐城区、福州滨海新城都只有十几公里;沿闽江水道上溯30公里,即可到达福州市中心区。这意味着‘申遗’的每一步,都将与大都市发展目标,与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紧密相关。”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说。
此前,福州已有“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和三坊七巷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而当年报送、当年列入预备清单的“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极大地鼓舞、助燃了福州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延续的“后世遗”热情。2023年1月3日,在福州市第16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市长吴贤德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2023年工作安排中,“高标准建设以‘闽江之心’为重点的闽江休闲旅游带,加快开发以闽江河口湿地、下沙度假区为重点的海滨旅游区,精心打造船政文化城、福州三宝城等标志性项目”“深化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修复,加快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2023年2月,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福州申报国际湿地城市和闽江河口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闽江口是建设“海上福建”“海上福州”的重点区域。早在2021年9月,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就制定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服务“海上福建”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3年)》,提出陆域、流域、海域相统筹的海洋空间治理体系。在闽江口、东山湾等重点海湾河口开展“蓝色海湾”、海岸带生态整治修复,“每个沿海市(区)建设1个以上滨海沙滩景观带样板”。
2023年2月,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全域治水建设更加美好海滨山水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快G228国道福州段、福州海滨旅游区等规划建设,进一步发挥海岸线资源优势,整合滨海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海丝’文化、船政文化等特色资源,加快建设连江、琅岐国际生态旅游岛,打造国际海洋文旅度假魅力城市。”
于是,“福建闽江河口湿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一目了然:申报自然遗产,就不仅仅只是一个行业、专业的事;能够达到“申遗”的最佳结果和效果,需要全面而综合的视野与协同能力。
是否“足够大”?
陈塘港蜿蜒入海。这条利用潮沟修建的灌溉工程始建于宋代。潮间带滩涂不断淤积,陈塘港不断跟进,建闸堰隔绝潮水、引淡水浇灌农作物比如水稻。闸门一次次搬家,现在的出海口五门闸就建在湿地公园博物馆旁,也是福建长乐闽江河口国家级湿地公园与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界。
闸门修到哪里,对土地的利用就到了哪里。
陈塘港和湿地保护区所在的长乐区潭头镇,是“读取人与海洋间一段从开发到保护,从对抗到和谐的历史经验”活态样本。人们对海洋既敬畏又要从中讨回生活。每一寸潮间带都被格外重视并充分利用;围绕着新增土地,又建立了独特的社会协作形态。我专门去看了潭头镇厚福村的一座英武庙。每年这里供奉的英烈王和诸神,都要被请出举行盛大的民俗巡游。早年的巡游其实意味着“巡境”,人们借此表达对土地的占有和威严——“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既代表了“山脉—人居聚落—平原农田—海水鱼塘—海堤—潮间带滩涂—河港航道—开阔洋面”的梯度山海生态演变,也意味着人与自然的重构过程。自然生境与历史上留下的农业与灌溉场景、生活方式与风俗甚至与世界各地的交往过程,构成了相互关联又影响明显的空间和景观。
“是否足够大,是否无缺憾”是评估“申遗”项目完整性的一道必答题。以生物多样性为突出价值进行“申遗”的“福建闽江河口湿地”,需要考虑包含文化要素的“景观”吗?生物多样性肯定不局限于目前的提名地,那是否应该设立更大的保护边界和保护要素?
从2018年开始,以海洋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视角,闽江口南北开始进入我的关注视野。与许多人一样,我留意这里的“海丝”、水下考古、三坊七巷和八一七路,看浦口的窑址和福建船政,关注昙石山和平潭壳丘头的古人类遗址。“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后,视野一下子扩展了许多。
现在,沿着国道228线曲折的峡湾南下,可以自定海所在的黄岐半岛,将闽江口北岸的连江、马尾、江口南岸的长乐以及向南延展的福州滨海新城、平潭岛串联起来。借由“申遗”不断提供的理解与认知,感受文化的景观、生物多样的景观、山海过渡的景观以及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共同缔造的景观。也可以花上同样多的精力和时间,欣赏以候鸟为代表的各类野生动植物生活史和繁忙的人间足迹在生境梯度中紧密而有序地交织、共存。在实现这一全新“景观”的过程中,“申遗”能提供怎样的“伞护效应”,最值得关注和期待。
链接
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鸟类19目53科313种,其中水鸟166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74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22种(极危5种,濒危6种,易危11种)。
闽江河口湿地鸟种数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1.7%,占福建省鸟类种数的53.0%,每年在这里迁徙停歇和越冬的水鸟超过5万只,是目前发现的世界唯一同一区域存在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3种珍稀濒危鸟类的湿地,它们被称为"闽江三宝”。
延伸阅读
2月下旬,生态修复专家团队与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园内退养鱼塘的修复设计方案。
“以前鱼塘的功能是饲养鱼类,所以水深,鸟留不下来。”黄越博士来自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闽江河口湿地申报世界遗产可行性研究中,关注退养鱼塘生态修复并负责方案设计。
近年来,基于自然的修复理念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保护实践中。在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打通鱼塘,形成浅滩高潮位栖息地,丰富湿地内的水生生物多样性,给鸻鹬类等鸟类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
“传统修复主要就是打通水系,现在我们给这些保护区建议的修复方式是要恢复湿地生物群落完整性,尤其是水生动物完整性。”黄越说,“以往只强调做鸟类的高潮位停歇地,我们最近建议不仅要让鸟能歇脚,还要让鸟吃饱,也是要补上恢复湿地生物群落完整性这一环。”
“不然大量候鸟在保护区内吃不饱,往保护区外农田去觅食,会造成人鸟冲突。”(记者 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