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营经济这片“森林”尽享阳光雨露
市人大代表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福建是我国民营经济发轫地之一。作为省会城市,福州深入落实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一代代民营企业家坚守主业、做强实业,搏击商海、勇立潮头,闯出敢为人先的发展新路,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注入强大动力。
踏上新征程,如何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坚定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连日来,参加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建议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让民营经济这片“森林”尽享阳光雨露。
聚焦实体产业
撸起袖子加油干
【报告点击】
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力争实有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20万户。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民营企业综合监测评价体系,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和重点项目投资。支持民营企业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跨省、市产业对接合作。引导民营企业抢抓RCEP全面生效机遇,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
【代表献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推动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福建民营企业靠实业起家,也要靠实业走向未来。”长乐团代表林国镜建议,做大做强民营龙头企业,建立完善民营龙头企业培育库,实施“一企一策”综合扶持政策,根据年营业收入、税收贡献等情况,给予企业更多奖励扶持;坚持集群式发展策略,支持民营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产供销配套、大中小协同,力争培育更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产业都在各自领域谋求转型升级。福清团代表林克兴建议,有关部门要在设备智能化、自动化技能改造上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更新。同时,要借助“海上福州”发展机遇,延伸发展空间,助力企业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借助“一带一路”“两国双园”等平台,带领企业出国进行跨境产业链招商,以实际行动帮助民营企业家提振信心,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的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
激活发展新引擎
【报告点击】
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优势,推进福州高新区、福州软件园、一流大学城、东南(福建)科学城、科创走廊建设。加快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做大做强闽都创新实验室等平台,健全完善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与福州大学新一轮校地战略合作。
【代表献策】
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有效途径。
仓山团代表陈卉建议,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抓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向创新要发展驱动力,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在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一大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出台项目资金扶持政策,支持高研发投入企业创新,减轻企业研发投入负担。“相信企业与政府双向奔赴、形成合力,必将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涌现世界级的行业领导者。”
福州大学城汇聚14所高校,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科技创新策源高地作用日益凸显。“建议福州强化校企地协同创新,让创新成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闽侯团代表朱祖平说,要加强政产学研融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企业开放共享仪器设备,推动民营企业与高校、闽都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深度合作,将科技成果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强化人才战略支撑,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民营经济产业工人队伍和技能人才建设,进一步满足多样化人才需求。
厚植营商沃土
民企枝繁叶更茂
【报告点击】
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争创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打造“榕e办”政务服务品牌,今年新增高频“一件事”应用场景30个、政务服务“无感通办”事项100项、智慧审批服务事项200项。强化融资、用工、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代表献策】
民营经济是典型的“候鸟经济”,哪里气候环境好,企业就往哪里“飞”;哪里的政策好,哪里的民营企业发展就好。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民营经济最好的发展保障。”鼓楼团代表陈勇建议,结合福州市实际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制定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法规形式将福州市行之有效的政策、经验及做法固定下来,并加强不同领域、不同规范之间的协调和衔接,破解营商环境堵点、难点问题,使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增强其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持续巩固提升福州市营商环境改革成果。
让民营经济在有福之州畅享福气、繁荣兴旺,既要法治护航下的向阳生长,也需要提供资金、土地、用能等全方位要素保障,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
连江团代表邱碧香将目光投向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这部分企业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她认为,要加强政府部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息共享、政策协调、风险补偿、银企对接等方面合作,强化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其中,可以在全市范围建立完整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完善银企之间信息,让银行对风险预期能够有效把握;建立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机制,探索基于商圈、产业链、供应链的批量集群式信贷服务模式,降低银行服务成本和企业融资成本。(福州日报记者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