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花香,听鸟鸣,赏绿意。适逢春末,在榕城的大小公园里,不少草坪上都“长满了人”。与之相应的,是一种名为“公园20分钟效应”的放松方式在社交媒体上走红。
在“千园之城”福州,工作地附近、家门口的绿地与公园,也渐渐成为都市繁忙生活的“快充站”。用20分钟,去听风吹过的声音,去看小草摇曳的方向,“玩转公园”的快乐里,是油然而生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一场抬脚可达的“微度假”
找个安静的角落发呆看云,坐在椅子上听音乐晒太阳,在户外和绿意拥抱……最近,位于省画院南侧的一块“宝地”,成了陈佳每天中午的必打卡地。“我在附近工作,这里的氛围跟办公室很不一样,可以让我暂时忘掉工作的压力。”
这个位于画院南侧的口袋公园约2000平方米,其中石桌椅、休闲步道等一应俱全,还有风铃木、桂花、鸡蛋花等多种花木相伴,给人以治愈之感。
和陈佳一样,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这样的自我放松方式,其中不少“脆皮”打工人利用空闲时间短暂逃离“格子间”,奔向附近的绿地、公园“散散班味儿”,享受片刻宁静,把短暂的休息变成一场“微度假”。
出门见园,转角见美,在福州的街头巷尾,写字楼附近的绿色空间、楼边街角的小微绿地,一处处抬脚可达的口袋公园,都能让人感受身处自然的“放空时间”。
在福州广场这个“两山两园”城市慢道的关键节点,棵棵大榕树送上成片绿荫,约4000平方米的区域内,树下空间整齐开阔,还有多条铺装步道,让人舒心放松。
在南公小学旁,备受师生和家长喜爱的空地内,朴树、红梅、鸡爪槭、四季桂等各色植物“组队”,还有茶室、连廊、亭、轩等点缀其中,树池、花池、坐凳等设施齐备,营造出沿河古朴通透的景观。
在夏莲路南侧,儿童滑梯、沙坑、塑胶攀岩壁、无障碍坡道等组成亮眼的风景线。这里还添置了网球活动场地,为周边市民送上放松体验空间。
小空间变公园,在福州,这样的绿色空间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口袋公园。不同于节假日逛大公园的“隆重感”,口袋公园的“20分钟”,更侧重于亲近自然、抬脚可达,在享受随性与小确幸的同时,把松弛感拉满。
去年,福州新建、改造提升口袋公园共65个,全市有累计1500多座公园,被誉为“千园之城”。
在城市实现“草坪自由”
有了抬脚可达的随性,如何进一步实现亲近自然的松弛?
去年,市园林中心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在公园绿地试点开放草坪,设置帐篷区域,欢迎市民游客开展休闲娱乐活动。
29日下午,记者来到牛岗山公园,工作日的公园少了周末的喧嚣,但还是有不少人在环湖区支起椅子,在草坪上享受属于他们的时光。
“以前来公园只是散步赏景,如今在草坪上晒太阳,感觉回到了小时候!”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住在附近的小区,草坪开放后,周末很多人来草坪上休憩,约上朋友在这消磨一下午,吃吃喝喝非常惬意。
“福州公园内有大片优美的景观草坪,但过去通常采用封闭管理的方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市园林中心公园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亲近自然是每个人的天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对自然环境的渴望日益增强。
近年来,福州新增了不少口袋公园,然而城市绿地增量有极限点,福州便推动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把低效用地升级为高效用地,用另一种解题思路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期望,这一点和“公园20分钟效应”的要求不谋而合。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开放共享草坪空间27.67公顷、林下空间27.55公顷、空闲地2.48公顷。
升级服务满足多元需求
“公园20分钟效应”的流行,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对公园绿地综合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9日,记者走进儿童公园,看到入口处的大草坪附近立着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开放草坪的管理规定。一名保安告诉记者,草坪专门划分出搭帐篷的区域,其余区域则不能搭帐篷,他还特意提醒,禁止使用吊床以及在公园内烧水烧烤。
“老百姓的体验感就是一种监督,我们希望通过老百姓的共享和体验来检验开放共享的成效。”市园林中心公园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开放共享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新的需求,公园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机制,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草地轮休、植物养护、空间维护等管理制度。
记者经过走访,看到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空间配套服务设施正逐步完善。例如,一些管理者开始引入大众消费设施,提供大众茶馆、咖啡简餐、少儿图书音像等服务,一些公园则结合自身特色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普活动。
在福州,公园不再是一个单一功能的场所,而是一个多功能场所,市民不仅可以休闲游憩,享受自然,还可以放松身心、健身娱乐。
上述负责人表示,将更加关注公园绿地与人的关系,在满足休闲游憩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兼顾提升文化、旅游、科普、生态、健身、消费等多元需求,通过增强特色、打造主题、营造场景等,更高水平提升公园绿地的活力,为广大市民带来更好体验。(记者 唐蔚嫱 孙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