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友人在福建船政“邂逅”日意格
中法人民友好交往从马尾船政开始
“150多年前,法国人士曾经参与建设中国福建船政和福建船政学堂,法国最早接受中国公派留法学生;百年前中国青年赴法国负笈求学,其中一些有志青年后来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赴巴黎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署名文章,其中提到中法有关福建船政的往事。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历史上,中国与法国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成果,并通过交往交流架起东西方文明沟通之桥。福建船政,跨越时空,成为传承和发展中法关系的见证。
6日,一场中法船政文化交流会在巴黎举行;而在距离巴黎9600多公里的福州马尾,来自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法国La Villa Pérochon(佩罗轩摄影艺术中心)、法国Gilles Caron基金会的法国友人,来到中国船政文化城参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这是中法友谊的双向奔赴。
“马尾,为什么叫马尾?”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领事白川鸿好奇地问。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马尾’这个名字的由来与闽江中一座形似骏马的暗礁‘大马礁’有关,大马礁的‘尾部’朝向的土地就得名马尾。在中国,马尾古镇位于福州,自古以来就是福州的水上门户,傍水而生、依水而兴。到了近代,重要的海防事务机构——船政落户马尾,使得马尾名闻天下,成为中国近代工业、近代大学教育乃至近代海军的摇篮。”
1866年,船政在马尾诞生,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兴海军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创下诸多“第一”——建立我国第一家上规模造船厂,制造我国第一艘千吨级蒸汽动力暗轮军舰“万年清”,制造中国历史上首架自制飞机“甲型一号”水上教练机,创办第一所海军学校船政学堂……
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内,白川鸿惊喜地看到一尊法国人的塑像——普罗斯佩·日意格,这是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法国外交部捐赠给福州市的,成为中法友谊的又一见证。
日意格是谁?一个法国人的塑像,何以入藏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陈悦说,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自强计划,日意格受闽浙总督左宗棠聘任,把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从欧洲带到马尾。“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中法人民友好交往,从马尾的船政开始。”日意格于19世纪中叶来到中国、学会中文,对中国越来越了解而产生感情。1866年,左宗棠率日意格等人,在马尾创办船政。船政发轫时期,日意格受雇组织、管理外国技术人员,传播造船、航海等各项技术,他还促成了船政学生到法国、英国留学,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有成效的留学活动,培养了严复、魏瀚、陈季同等一大批近代科技、军事、外交等人才。
“日意格组建的外国技术团队初期共45人,以法国人居多。”陈悦说,2016年12月,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之际,《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梦》专题展览在马尾举办,讲述日意格“追梦、寻梦、圆梦”的历程。
现在,船政是马尾、福州、福建的一张名片,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法国友人魏延年从2006年起十几次来到马尾,探访船政史迹,收集、研究船政史料,带动越来越多人参与进来,共同传承和弘扬船政文化。“lieu de mémoire”——这是魏延年对船政学堂所在地马尾的精辟概括,这句法语直译便是“记忆之地”的意思,这个词不仅含有历史遗址的含义,更象征一个国家历史记忆的富饶之地,就如“油田”一般。魏延年说:“福州马尾是船政文化的诞生地,也是中法关系的重要连接地,这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承载着中国联通世界的故事。”
“后续将与法国方面有关人士合作,通过拍摄船政文化纪录片,举办中国船政文化展览等,不断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
中法人民友好交往故事,在福州马尾,还在不断续写。(记者 欧阳进权 通讯员 毛淑文 王彦 吴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