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福州新闻
福州着力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产学研用共振 成果落地生“金”
福州日报
2024-06-24 09:38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研究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很长一段时间,科研和产业间横亘着一条鸿沟,如何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壁垒,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近年来,福州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先行优势,着力推动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源源不断把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产品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搭平台

让实验室“牵手”生产线

在亚运会网球训练场、印度洋渔场、西班牙工厂,来自福建中科芯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功率荧光陶瓷LED灯具发出稳定而明亮的光。这是闽都创新实验室成果成功转化的典型案例。

此前,闽都创新实验室洪茂椿院士领衔团队克服大面积陶瓷片稳定性差等技术难题,推出千瓦级陶瓷光源,并应用于照明灯具。目前,这类产品销售额年均上亿元,带动上下游产值约10亿元。

闽都创新实验室由福州市政府牵头,依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和福州大学建设。与传统的科研院所实验室不同,三方共建的闽都创新实验室在成立之初,就建在了福州高新区光电产业基地,并且超前布局战略性先进光电材料、新型照明与显示、高速通信与感知三个方向,与产业发展紧密“牵手”。

近年来,闽都创新实验室着力塑造产与研的双向奔赴,既要让实验室创新成果“走出去”,也要把企业核心需求“亮出来”。为了激励科研人才将技术成果转化成产品,支持实验室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走出去”,闽都创新实验室建立了一系列创新机制,包括试点实施成果赋权给研发团队、将成果转化收益的70%奖励给研发团队、探索人才室企互聘共用机制等。在对接企业方面,闽都创新实验室摸索出“企业出题+实验室答题”“揭榜挂帅”“赛马”等模式,并已形成若干成功案例。

“我们有两个委员会,学术咨询委员会和产业咨询委员会。”闽都创新实验室副主任郑发鲲介绍,实验室会积极牵线搭桥,从科研项目引进开始,就让产业方、资本方和学术专家一起参与对项目的评估,从而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无缝衔接。目前,闽都创新实验室已突破稀土医用光电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80多项,落地转化创新成果62项,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200亿元。

一方是产业发展动力强劲的县域,一方是科研实力雄厚的重点高校,他们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作为全国首个县级市科技创新中心,福清市政府与厦门大学合作共同创建的厦门大学科技园(福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了“引才+辅导(培训)+转化+孵化+投资+产业化”的全链条、全过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地方产业创新发展。

在4月举办的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与福建驿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建设的“智能充电桩福清研究中心”,落地厦门大学科技园(福清)科技创新中心,将利用高校科研团队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打造集研发、测试、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推动智能充电桩技术的创新与升级。

“为了让厦门大学的优秀科研成果成功与福清各大产业精准匹配,我们搭建对接平台,在实验室与产业园之间积极牵线搭桥,共同推动产业升级。”该中心常务副主任刘瑜瑾介绍,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对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福清主导产业,已促进新能源充电桩、石墨烯新材料应用等30多项技术成果转化对接。同时,还搭建了福清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校友创业基地等平台,打造服务福清企业科技创新的新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国家级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4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国家级8家)、新型研发机构等共计419家,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构筑起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的“四梁八柱”,致力于让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落地生“金”,为福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进企业

合力研发新技术

“糖尿病的相关检测查了,有几个小问题……”医学博士沈喜妹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面对的主要人群是糖尿病患者。在和门诊病人打交道的十几年中,沈喜妹一直被如何快速获得病人病史及并发症筛查检测数据等问题困扰。

原来,糖尿病患者在并发症的筛查检验中,一般有十几至二十张化验单,医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的信息,影响诊断效率。福州康为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一直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据介绍,康为公司利用大数据、AI等新技术,研发糖尿病等病种的智能管理系统,希望通过分析病人的检查结果等数据,让医生快速了解病人病史及并发症、用药情况等详细信息。同时,该系统还能根据数据给出一些医疗建议,成为协助医生快速诊断的助手。

但是,这套系统的研发却面临另一个难题——缺乏临床医生的专业指导,无法确保系统所有的指令以及一整套产品研发的科学性,这也是系统今后可以实际应用的关键。“糖尿病患者整个代谢的变化较大,如何保证这套诊疗系统的准确与科学,是系统研发前期要突破的困难点。”康为项目研发负责人叶晓燕介绍。

在当地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沈喜妹和这家企业“接头”,建立了一个博士创新站,开始共同创新研发。沈喜妹的专业知识加上工程科研人员的技术优势,经过两年时间的探索,终于研发出一套智慧科室管理系统。

该系统的应用,不仅让康为公司有了可以转化成产品的科研成果,沈喜妹也解决了提高看病效率的困扰。“我在打开系统的瞬间,通过鲜明界面、颜色的辨别,只需要一分钟就可以把病人的基本信息全部纳入脑中。”沈喜妹激动地介绍。

技术瓶颈、人才匮乏,每一道坎都足以让中小企业在创新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不少中小企业家感叹,搞创新,确实有点难。“博士专家的这些问题逼着我们的技术人员不断思考和创新。”福州康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宋李斌说,有了博士创新站等创新平台,公司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

据介绍,“科创中国”博士创新站是探索服务科技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新模式新途径,以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通过深入合作激发企业的创新发展活力。

“博士创新站不同于传统的孵化器、创投平台,也不同于院士服务团、学会服务团等高端智力科技服务,它擅长的是长期柔性引才。”在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郑宝东看来,这能促进中小微企业与地方高校中青年博士专家合作创新。目前福建农林大学建设了44家博士创新站,有接近300名师生参与。“刚刚启动就有约150万元科研资金到校,后期还会通过联合申报项目、成果转化、人才联合培养等途径强化校企合作。”

直通车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规模化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系统研发及示范、大型海上风电塔筒防腐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温排水降温制淡及余热综合利用……不久前,福州市成果转化直通车“开”进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

当天推荐的8项成果均是从东福研究院征集并筛选出的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水平科技成果。活动中,10家企业与其中的6项科技成果达成对接意向,永福电力、福州天宇等多家企业期望与东福研究院深度合作,将意向成果在福州落地转化。

此次成果转化直通车活动由福州市科技局联合市工信局、福州高新区管委会、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管委会、福建海峡技术转移中心、东福研究院共同主办。2021年以来,成果转化直通车依托“福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APP,汇聚35所在榕高校和11所异地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信息,目前已发布科技成果2770项,技术需求233项。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蒋炳铭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福耀每年都向高校院所发布技术清单,到高校开展技术对接交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理工大学等高校都有团队接单。现在我们产品研发的底气更足了。”

目前,福州市成果转化直通车已开进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高校。由福耀集团、厦门大学、福建理工大学共同完成的“复合功能化车载玻璃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成果,在汽车玻璃的紫外隔绝溶胶新材料及其复合功能化上,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产业化应用,获得福建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只有转化了,创新才能成为第一动力。放眼榕城,广大企业和高校正在携手共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跨越鸿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记者 颜澜萍)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