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福州新闻
福州城管部门设置微疏导点:给流动摊贩安个“家”
福州日报
2024-08-23 09:49

如何让烟火气与文明风共存,福州城管部门联合属地政府精准施策

微疏导点:给流动摊贩安个“家”

福州城管部门设置微疏导点:给流动摊贩安个“家”

城管队员在赤桥夜市巡查。记者 包华 摄

夜幕降临,晋安区新店镇的赤桥夜市开始热闹起来,摊主们有序出摊,整齐排列,食客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品尝美食……这是福州城管部门联合属地政府,规范管理流动摊贩的缩影。

为破解流动摊贩管理难题,守住城市“烟火气”,截至目前,福州城管部门联合属地政府,因地制宜在全市设置49个早市、夜市类“微疏导点”,引导近千名流动摊贩进入。这些“微疏导点”运转如何?“烟火气”与“文明风”共存的秘诀何在?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摊贩集中地建起“疏导点”

19日晚7时许,记者在赤桥夜市看到,现场烟火气十足,现烤的生蚝、油炸的春卷、现榨的西瓜汁……近60个摊位沿着赤桥路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小吃的香味,让人食指大动。

不少市民正在寻觅美味,有的点上啤酒、烤串,坐在小方桌旁把酒言欢,享受夏夜悠闲时光。一些热门摊位前还排起了小长队,正在排队购买烤串的吴先生说,他晚上有空就喜欢和家人来这里逛逛,“出了小区,就能品尝美食,的确很方便,而且卫生也搞得挺清楚”。

赤桥夜市位于晋安区新店镇,临近福飞北路,交通方便,周边不仅有崇安佳园、新慧嘉苑、福盛花园等10多个住宅小区,还有新店村和健康村两个村庄,常驻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众多。人口多,意味着需求旺。

晋安区城管一中队中队长郑建华说,没建夜市前,这里已经集聚了很多流动摊点,但往往一摆就摆到交通主干道福飞北路上,而且都是开着小三轮,哪里有空地就往哪里插,影响交通不说,市容也不佳。

周边居民有需求,摊贩也要谋生计,“与其追来赶去,摊贩累,城管也累,不如‘将计就计’、疏导结合。”郑建华说,去年10月,城管部门将情况报属地政府批准,引导流动摊点到批准区域集中经营,由第三方管理卫生、保障供电等,摊贩抽签确定点位,正式打造赤桥夜市“微疏导点”。

“夜市早市想活得久,不是想设就能设的。”郑建华说,首先绝对不能影响主次干道交通,其次是要做好保障,让摊主们愿意来这里。目前,新店镇已在赤桥、西园等地设置多个早市、夜市类“微疏导点”,疏导摊位超500个。

当记者问烤生蚝的摊主王晓丽是否还想去其他地方摆摊时,她果断摇头:“现在我和爱人白天忙着进货、休息,晚上出摊,要做到凌晨一两点,这里的生意都顾不过来,哪有时间跑到其他地方去看?”对摊主来说,能在一个地方长期出摊赚钱,就是一种稳稳的幸福。

两个半小时的早市“魔法”

每天早晨5点半开始,在福屿小区二区附近一段上百米长的道路两旁,摊贩开始云集,水果、蔬菜、肉类等各类农副产品种类丰富,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然而,一到早上8点,摊贩们就开始有序收摊,顺带收拾垃圾,环卫人员、道路冲洗车跟着上场,不到半个小时,一切重归整洁。

福屿便民早市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魔法”。其中,蒋志松的摊位专卖各种蔬菜水果。每天,他在早市抓紧“黄金两个半小时”,妻子则在定点菜铺卖菜,两人分头行动,一起赚钱养家。蒋志松说,福屿早市周边居民区多,他的摊位生意不错,“一做就是好几年”。

难道就不能多卖一会?“鼓楼区人口密集,车流量大,早市不等同于夜市,交通早高峰期间容易交通堵塞,因此,我们还从南到北划定了早市区域。”鼓楼区洪山城管中队中队长钟春山解释,只有按时撤市,才方便环卫工人、道路冲洗车集中保洁,迅速恢复市容。

钟春山指了指灯杆上一块蓝色便民市场公示牌,上面标注着经营时间、范围和现场负责人、投诉监督电话等信息,“早市既要便民,也不能‘扰民’。”钟春山说,如果市民投诉“商贩声音太大”,他们就及时提醒。同时,要保证预留三个机动摊点,摊位旁要预留通往店铺的小道……只有管理得细致到位,才有可能做长久。

记者留意到,一些肉摊角落里摆着几张纸,定睛一看是肉质检验合格证,“这都是老习惯了,出摊前必备。”摊主林千元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家的肉质检验合格证。原来,鼓楼区食安办引导这里的每个摊贩都办了食品摊贩证。此外,肉类检疫证明、果蔬进货票据等都要有,方便溯源。

“几年前,早市面积大概只有现在的一半,后来摊主越集越多,形成了一定规模。”钟春山说,鼓楼像这样的限时早市还有五凤早市,“虽然城市在变,但民生需求从来没变。”

让更多摊主进入“疏导点”

尽管有了“微疏导点”,但部分摊贩因为种种原因,仍在摆“野摊”。

在仓山区淮安路附近,林珊(化名)的四果汤摊位颇受欢迎,花生碎、芋圆、椰片等二三十种小料任意加,一律10元一碗,独特的口感收获了一批忠实客户。但城管一来,林珊还是要转移。此前,她和丈夫也过着“稳定”的夜市摆摊生活。

林珊说,她在川正购物广场夜市干了几年,但是去年夜市开始搞集装箱改造,摊位要搬进去,她感觉千篇一律,好像搬进了店铺。林珊不看好这一模式,就和丈夫撤了出来。如今她在这边做,丈夫则在金山附近的夜市做,“稳定当然好,但关键是要有客人,要有钱赚”。

因为生意不景气,部分夜市开始撤场。有的直接关闭,有的升级改造,寻求生机,一些摊主也像林珊一样开始摆起“野摊”。同样在淮安路上摆柠檬茶摊的林先生说,他曾考虑过金牛山福道入口的一家夜市,一打听得知不仅每个月要交2000元摊位费,还要根据摊位营收抽成,“如果不抽成,可能会搬过去”。

早市、夜市活得久不久,“让利于民”是关键。因为涉及卫生保洁、治安巡查和集中供电等保障,早市、夜市运转也需要一定资金支持。但记者了解到,无论是赤桥夜市,还是福屿便民早市,都有一个相同点——摊位费一律走公账,绝对不能进私人腰包。此外,相比一般市场价格,其摊位费往往会更低。赤桥夜市摊主曾惠青说,她曾打听其他夜市的收费,最终选择了这里。

“疏导占道经营的流动摊贩、保持市容,才是我们的初衷。”郑建华说,试想,如果这个点位生意好、能赚到钱,谁又愿意风里来雨里去满城跑?接下来,他们将做优服务,做旺人气,让更多摊主进入“微疏导点”。

记者手记

期盼微疏导点惠及更多摊贩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这是2500年前管仲经典的经济学观点,也是我在这次采访中深刻感受到的。如果摊贩能在一个“微疏导点”稳定赚钱生活,他会选择每天“流动”吗?答案一般是“不会的”。

“富民”需要方法,正如办好一个夜市或早市也需要方法和智慧。如选好点位、管理到位、让利于民,当然,光有这些可能还是不够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却是万万不能的。

透视一个夜市或者早市,实际上就是透视一个市场。市场如何活得好、活得久,不能光靠一个部门,还需要更多部门合力,也不能光靠部门,还需要市场主体自身发力。正如文中卖四果汤的摊主,她的四果汤总能赢得受众,当然,如果她也能有一份“稳稳的幸福”,那是最好不过的了。期盼“微疏导点”能惠及更多流动摊贩。(记者 沐方婷)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