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举行的市科学技术大会暨企业创新发展大会上,“高新”元素满满:6位代表上台发言,其中4位来自福州高新区。
能够独占鳌头,是科创推动、人才汇聚的成果。会上,福州高新区发展目标直指“打造全市创新发展策源地”。
福州高新区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四链”融合,拿出打头阵的担当、魄力和决心,切实把发展动能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上,吹响创新发展冲锋号。
创新生态的担当
走过33年的福州高新区,血脉里流淌着科技创新的基因。1991年,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亲自擘画下,福州高新区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
科技创新,对福州高新区而言,不仅是城市竞争的需要,更是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担当。
锚定目标,闯难关、涉险滩、蹚新路!
今天的科技创新,是关键技术的比拼,更是创新体系的较量。立足城市发展实际,遵循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福州高新区科学、精准地谋划一条科技创新的“高新路径”——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四链”融合。
具体来说,就是创新全域联动机制,推进政产学研用加速融合;创新产业衔接机制,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后半篇文章”;创新要素匹配机制,赋能产业聚链延链强链;创新服务保障机制,持续涵养园区发展生态。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气温”适宜,“阳光”“空气”“水分”充足,福州高新区通过创新驱动、产城融合,一跃成为连接海峡两岸、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形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光电、生物医药产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低空经济等“X”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121X”产业格局。
“破墙”发展的魄力
走访园区企业,让记者感触颇深的是,一群年产值过亿元的“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都有着自建创新研究院的“雄心”。
创新研究院靠什么建?在福建福大北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个范本案例。去年,福大北斗时空智能技术研究院在福州高新区挂牌。研究院不大,却汇聚了福州大学、福州高新区的优秀科研人才,“一校一企一园区”紧紧抱团,共同探索行业领先的“北斗”时空算法和技术,不断培育创新人才。
所有的深度融合,都是从打破阻隔开始的。
近年来,福州高新区的新兴产业之所以能飞速壮大,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创新,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牵头,打破大院大所“高墙”,让创新资源陪伴企业及人才共同成长,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
以闽都创新实验室为例,在成果转化、项目引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福州高新区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受益于它的创新溢出。
“公司成立以来,福州高新区在产学研等多方面为企业牵线搭桥,闽都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企业‘传经送宝’,这里的创新创业氛围很好。”福建云一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子龙说。
依托协同发展机制,福州高新区推动政产学研用良性互动,率先推出科技、产业创新融合十条措施,引导院校企共建工程技术中心60多个,转化创新成果100多项,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敢闯敢试的决心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样生动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
不久前,由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套110标方海水直接制氢装备完成陆上试验,意味着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走向产业化、规模化,让科技成果“从10到100”。这家来自福州高新区的创新企业再次领跑氢能新赛道。
在全国乃至全球,东福研究院的海水直接制氢装备一经发布便引起多方关注。
去年5月,东福研究院在福清市兴化湾开展了1.2标方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海上中试,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团队在全球首创的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得到验证。
这里频频诞生“第一”——在光电领域,全球领先的透明荧光陶瓷产业化新一代LED照明技术闪耀海内外;在生物医药领域,全球首个以废弃贝壳为原料的高端植入型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掀起行业颠覆性技术革命;在数字经济领域,全国首创公共支付二维码“福码”持续升级迭代,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大胆创新,源于政府敢闯敢试。在福州高新区,你能见证全省首条城市无人机物流航线开通,全球首次超百米高楼无人机灭火实战演练举办。在全省率先打造两岸科创社区、福建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园、无人机小镇、科创金融服务基地等平台……一个个“首创”平台,充分展现福州高新区创新体制机制的硬核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发挥出关键作用。今年,福州高新区首次进入中国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入选2024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园区内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突破1500家。
作示范、勇争先,科技创新的浪潮,在福州高新区奔涌向前。(记者 林榕昇 通讯员 洪见文 陈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