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开启科创走廊建设新篇章
空间格局将覆盖全市,实现沿江向海跨越式升级
近日,福州市委科技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2025年福州市建设科创走廊专项行动方案》,全面铺开科创走廊建设新篇章。接下来,科创走廊如何建?在哪里建?外界等待的答案,就藏在这份长达万字的“蓝图”中。
福州市科创走廊鼓楼片区。
今年,在福州科创走廊2021至2024年阶段性建设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将继续建设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集聚地,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协同创新体系。
根据最新规划,福州科创走廊的发展定位是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建设,打造以大学城、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为引领的科创走廊。按照“以产兴城、以城聚产、科创赋能、产城融合”的总目标,推动科创走廊“拥江衔湾接海”拓展,不断优化科创走廊空间布局;进一步发挥片区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生态,立足福州主要城区,面向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福州都市圈,探索建设辐射全省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成果转化示范区、应用型创新先行区。
《方案》定下了今年福州科创走廊建设的新目标:围绕“提质、扩容、强产业、纳人才”的总要求,持续推进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4700家;力争新增“双创”载体、科研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服务平台等各类载体、平台超过35家;力争带动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额达120亿元以上;围绕特色产业,新增签约、落地项目(企业)300项(家)。
福州市科创走廊仓山片区。
空间重构
“拥江衔湾接海”的创新矩阵
根据《方案》,福州在此前科创走廊核心区的基础上,沿江向海拓展至连江粗芦岛、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逐步构建“双核两廊十四片”为主,覆盖全市的科创走廊建设格局。
“双核”创新策源地是以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以下简称科学城)、福州新区长乐滨海新城建设为双核心,以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导向,集中创新要素与主体,打造贯穿福州、辐射东南沿海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
“两条”科创廊道。推动科创走廊“东进南下”沿闽江拓展至马尾、连江等地区,强化产业技术创新,打造沿江科创廊道;推动长乐、福清传统优势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数字化转型,打造沿海科创廊道,最终形成主城核心区为主、“拥江衔湾接海”的科创走廊新格局。
“十四片”创新地块。“十四片”指支撑科创走廊建设的十四个集中成片科创街区,包含鼓楼区软件园、鼓楼区怡山片区、台江区金融街片区、仓山区金山-橘园洲工业园、仓山区高盛高仕园片区、晋安区新店产业园、晋安区晋安湖三创园、高新区海西科创带、高新区星湖科创圈、闽侯一江一湖片区、马尾高新园区、长乐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连江粗芦岛等。
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拓展片区,指的是闽清经济开发区、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数字永泰产业园。
“福州科创走廊的空间规划历经迭代,本次科创走廊规划蓝图全面升级。今年要建设的科创走廊面积是此前的数倍。可以说,科创走廊的空间格局,相当于从平面到立体、从沿江到向海的跨越式升级。”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空间重构后,科创走廊也加入了“新成员”,如马尾、长乐、连江、福清、闽清、永泰等。
任务升级
围绕16条产业链精准发力
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四大经济”发展战略,围绕福州16条产业链,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逐步形成引领未来的硬核高端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畅通成果转化路径。结合科创走廊产学研基础,围绕原始创新、成果孵化、落地产业化等环节,统筹安排各片区科技创新主导功能,畅通从科学城到各片区的成果转移转化路径,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培育提供源动力。
科学城创新策源地作用将更加突出。聚焦福州主导产业发展,推动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科研平台落地科学城,提升科学城原始创新能力。
推动“环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大学城为中心,打造一个汇聚教育资源、科研力量、孵化服务以及投资支持的全方位创新创业承载地。
完善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持续推进现有科技孵化器等“双创载体”专业化建设,引导载体孵化服务功能延伸,聚焦产业重心,实施精准孵化服务。拉长创新创业孵化链条,积极发展“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模式,打造“孵化器+加速器”的全孵化链条。
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推动福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一网一厅”(以下简称“一网一厅”)积极融入全省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一网一厅”资源整合能力,为成果转化供需双方提供精准服务。
福州市科创走廊高新区片区。
制度破壁
人才与资本的“创新方程式”
今年,福州将创新建设模式、人才引育机制,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探索科创走廊“里外”联动机制。深化海洋经济科创高地建设,以海洋经济科创高地“里+外”有机衔接模式为基础,以向海发展为重点,探索科创走廊“里外”联动,共享科创走廊创新成果。持续深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引导更多的科创走廊科研资源服务全市产业技术创新。支持重点企业、高校、院所牵头建设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推动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成为片区间交流合作、科创走廊“里外”互动的重要桥梁。
构建自创区科创走廊融合发展机制。优化以县区为主的科创走廊建设机制,建立自创区与科创走廊融合发展的市、区、县协同推进机制。重点围绕科创走廊片区主导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构建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高质量的成果应用体系、市场化的金融支撑体系,积极打造科技成果的优质承接载体。发挥多区叠加优势,重点关注和对接与福州有合作基础的高校、科研院所,争取引进大院大所融入自创区科创走廊建设。
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加快推进福厦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建设,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研联动、市场运作的模式,探索建立特殊政策、特殊机制,在培养、引进和聚集高层次人才方面实现新突破。改变以往“重项目轻人才、重引资轻引智”的做法,坚持项目引进与人才引进并重,做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
推动金融创新。充分发挥科创走廊及毗邻地区金融资源优势,结合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加力推动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实现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走访全覆盖、有效融资需求对接100%。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区域内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产业基金运作模式,建立相应的尽职免责制度、容错机制,探索通过政府让利、风险补偿、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现有的产业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担保计划、深化银担合作机制,加大“科创E贷”等科创专现担保产品推广力度,适当降低反担保要求,缓解科技创新类中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等问题。
产城融合
科创走廊区域构建一批优质生活圈
接下来,福州将强化创新引导型的城市功能完善配套,加大科创走廊区域城市更新力度,构建一批集高端社区、高端医疗、高端教育、高端商圈为一体的优质生活圈。
优先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将科创走廊城市更新改造纳入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综合整治、业态改造、拆除重建、修葺完善等措施,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更新完善功能配套,释放城市功能提升潜力。率先推进创新型机构、高端制造园区周边地区城市更新力度,通过推进布局融合和功能复合,优化片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
建设一批高端社区。按照国际导向、面向未来的原则,规划建设、改造提升一批体现福州特色、顺应世界潮流的高端社区,为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提供高端居住配套服务。
提升医疗配置水平。鼓励引入世界高端医疗机构,积极争取通过JCI(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认证知名医疗机构在科创走廊内设立分院。中长期配套建设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医院,形成高品质的“十五分钟”医疗圈。
集聚高端教育资源。围绕科创走廊全产业链,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培养通道。构建全龄段优质教育体系,布局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实现全覆盖。(记者 梁凯鸿/文 石美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