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福州新闻
AI浪潮之中 记者该何去何从?
福州日报
2025-02-18 10:44

这段时间,DeepSeek爆火出圈,引发全球关注。这款由国内人工智能公司研发的大型模型,凭借强大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深刻改变着媒体行业的发展格局。然而,AI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记者借助AI能否如虎添翼?AI创作是否存在短板和风险?当新闻理想遇上“智能浪潮”,该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行业专家、一线工作者进行了深入访谈。

AI浪潮之中 记者该何去何从?

媒体从业人员用AI软件制作视频。(受访者供图)

赋能:

传媒创作驶入快车道

5秒赋诗、10秒写稿、1分钟成片……AI技术的应用,为传媒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新闻行业的记者小王对此感触颇深。过去,小王时常为撰写稿件绞尽脑汁,面对空白文档,灵感常常“卡壳”,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的爆火,让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使用了一番。“以前写一篇稿件,光是想结构就要花上半天,现在用DeepSeek辅助,输入主题和关键词,一分钟就能生成思路框架。”小王感叹道,以往费时费力的采访录音整理,现在AI也能轻松搞定,它能够精准提炼关键信息,为撰写新闻稿件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在融媒体产品制作领域,AI的运用更加广泛。本报社制作的闽江河口湿地宣传短视频中,一群越冬候鸟在觅食、嬉戏。伴随着画面,“sweet sweet,chirp chirp……I am fine here”的歌词和配乐活泼欢快。这段短视频备受网友喜爱。创作团队介绍,视频背景歌曲《I am fine here》完全由AI制作而成。

自去年以来,本报社运用多款AI软件,打造出《AI看非遗 福气送给你》春节系列海报、节气宣传视频、AI唤醒旧时光等爆款作品。“借助AI,我们以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时间,创作出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融媒体作品,为福州的文化传播打开新窗口。”团队负责人说道。

那么,AI是否真的拥有超能力?一些记者持保留态度。“实际使用中,AI生成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在深度上存在短板。”记者小苗表示,AI生成的新闻稿件往往浮于表面,无法像真人那样深入采访,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社会影响。记者小萧也表示,尽管DeepSeek有了“深度思考”功能,但生成的内容“机器味”浓,多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或是罗列各类资料所营造的“伪深度”,缺乏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她认为,不应推崇和依赖DeepSeek。

风险:

免费之下有版权“暗礁”

尽管AI为传媒行业带来诸多便利,但近年来,各类AI创作侵权的案例也层出不穷。AI生成的内容是否算“作品”?记者使用AI创作,是否存在侵权风险?该如何规避?

“AI生成内容,若能体现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即可认定为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北京德恒(福州)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团队负责人郭秀刚律师解释,记者在利用AI生成内容时,本质上仍然是人利用工具进行创作,整个过程中进行智力投入的是人而非AI。“法律对AI版权的保护,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发AI在内容生产的应用和创新发展。”

不过,AI创作的法律风险依然存在。“互联网抓取内容看似‘免费’,实则掺杂大量拥有著作权的内容。”郭秀刚表示,AI仅仅是一种工具,并不具备著作权主体资格,但记者使用AI生成内容时,可能会自动抓取网络素材,而这些素材的版权归属往往不明,这就导致记者可能会在无意中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著作权等。

为此,郭秀刚提醒,一方面,记者要尽量选择正规、来源明确的AI工具,并仔细阅读其使用条款,了解数据来源和版权相关规定。另一方面,记者在向AI输入原始素材时,也要保证输入内容不侵犯他人著作权,同时要求AI对使用的他人作品注明出处,以降低侵权风险。

共存:

合理使用方能“为我所用”

随着豆包、DeepSeek等多个AI平台陆续问世,各大媒体也敏锐捕捉到机遇,纷纷搭上这趟“快车”,开启智能化转型。本报社技术团队也积极行动,通过整合DeepSeek、讯飞星火等5款AI系统,开发AI智能体,为记者编辑提供智能写作辅助。

“AI智能体能有效减少产品转换带来的繁琐问题,为采访团队打造智能、高效、便捷的生产传播体验。”技术团队负责人张凌表示,团队还计划根据不同记者的写作风格开展大模型训练,开发个性化大模型,并研发含有智能处理图片、视频的新媒体编辑工具,助力新闻生产提质增效。

同时,AI主持人、AI播报员不断涌现,媒体从业者心中也不禁泛起“记者是否会被AI取代”的疑虑。苏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冯溪孜认为,AI与记者并非代替关系,而是共存协作的关系。“没有人能阻止AI时代的到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抱它。”在她看来,AI可以帮助记者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记者有更多时间精力开展深度报道。此外,记者要积极学习AI技术,提高向AI提问、筛选有价值信息等能力,让AI更好地服务于新闻采写工作。

“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永远不会被取代。”从事新媒体制作与运营多年的媒体人刘先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AI解放了记者的生产力,但也放大了内容工业化生产的风险。当技术飞速发展时,记者更需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对真相的敬畏、对弱者的共情以及对时代的洞察。”(记者 傅亦静)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