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闽南新闻 >泉州新闻
全方位保障文化遗产安全 泉州跻身世界遗产城市
泉州晚报
2021-09-17 11:03

7月25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项、福建第5项世界遗产。申遗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泉州对文化遗产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全方位保障。

全方位保障文化遗产安全 泉州跻身世界遗产城市

2001年,泉州申遗工作启动。20年的申遗之路,从2016年起,按下“加速键”——《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申遗项目从“古泉州(刺桐)史迹”(含16处遗产点),更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增加到22处,整个泉州古城纳入遗产缓冲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泉州申遗项目评估结果为“建议列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申遗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姜波做客央视《开讲啦》节目时说,这座在西方传说中被称作“Zayton”(刺桐)的城市,代表了中华文明面向海洋的性格另一面,是“构成人类文明发展拼图的重要一块”。

从建章立制,到专业队伍建设、技术支撑、安全监管,全方位保障日渐完善——

推动文物保护立法。《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成为泉州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也是全国第一部海丝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目前泉州已出台的6部实体法中,3部与文化遗产保护直接相关,《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在酝酿当中。在城镇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保护文化遗产,遗产区、缓冲区、景观控制区严格管控。

推进文物数字化建设。建成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可移动文物监测系统,对所有国保单位远程实时监控;建设数字化日常巡查系统,全面推广智慧用电。

将文物安全项目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文物保护和安全工作“五纳入”,提高党政领导文物保护意识。2020年,省级(含)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电气线路套管和智慧用电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县、区)同步将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电气线路套管和智慧用电建设纳入本级为民办实事项目。

全面推广文物保护修缮和“三防”工程。建立文物保护修缮和“三防”工程项目库,储备项目200多个,按轻重缓急有序推进。

党员看变化—— 

泉州市文旅局文保科副科长李庆军:让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延年益寿”

这五年,全程参与泉州申遗工作的李庆军感触很多——泉州申遗项目的22处遗产点,有许多是与市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延续着千年来的功能和作用。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被各界妥善保护,最大限度地“延年益寿”。

从申报世界遗产开始,泉州就对照世界遗产规则和标准,全力做好保护管理工作,确保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可持续的保护。

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原则,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修缮技术体系。依托闽南传统技艺,对文物本体开展技术保护,天后宫、府文庙保护修缮工程分别入选全国十佳文物修缮项目、全国优秀古迹保护推介项目。“摩崖石刻保护是文保界一大难题,我们借助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业力量,为九日山摩崖石刻量身定制方案,请专业队伍进行维护。”李庆军说。

常态化的遗产监测系统,对遗产保存现状、本体病害、自然及人为影响因素、遗产旅游等进行监测,全天候保护文化遗产。遗产点监测中心与数字城管结合,除了专业文物执法人员日常巡视,还有市城管局考评中心人员开展卫生巡查。在开元寺、天后宫等地设置的微型气象站,长期累积天气数据,为今后的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扎实数据。

不光有技术支撑,泉州还有用心而专业的队伍。李庆军说,市本级有8个文博单位,数量居全省前列,22个遗产点目前均有管理单位负责。去年,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我市成为全省第二个拥有独立考古机构的设区市,更先后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联合成立泉州工作站、研究所。

“活”在市井民间的文化遗产,融入群众生活之中。清净寺内依然按传统举行斋月、古尔邦节活动,开元寺的“勤佛”活动,泉州府文庙的开学送红蛋、开笔礼活动,天后宫的泉台信众进香活动等,成为文化活态保护传承的生动案例。

泉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二大队负责人吴志诚:文物安全无小事 部门联动有保障

2010年起,吴志诚开始接触文物执法工作。2016年起,他和同事们开始负责22个遗产点日常巡查,以及全市近4000处不可移动文物的督查抽查工作。如今,他已成为泉州市文物保护专家库成员,也是专家库中唯一的文物执法专家。“我们的巡查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给文物保护‘挑刺’。”吴志诚说。

从2016年3月到今年7月底泉州申遗成功,77个月时间里,光是针对遗产点的巡查,吴志诚和队员们就出动了616次、共计2464人次,化解1000余个大大小小的问题隐患。

文物安全无小事。日常工作中,执法人员常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文物联合督查,综合施策,共同促进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提升。为推动文物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我市建立文物与司法监察联动监管机制,市文旅局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签订文化遗产保护联合行动备忘录,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海丝史迹巡回法庭,市人民检察院将遗产保护纳入公益诉讼范围。

如今,包括22处遗产点在内的各级文化遗产,被细密的“安全网”保护着。吴志诚说,现在的巡查,更多的是一些细节问题,日常工作中,执法人员能马上解决的小问题,一经发现,会现场排除。“比如古建筑屋顶的杂草,看上去不起眼,但是任其生长,可能撑开瓦片,破坏建筑。我们的工作会细化到除草、拔钉子这样的小事。”

按照“申遗惠民”理念,泉州持续开展遗产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既优化遗产保存环境,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圣墓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之后,吴志诚参加了一次遗产点利益相关人座谈会,受邀的当地群众高兴地说:“经过整治,大家的生活环境更美了。”提高群众获得感,反过来激发了他们参与保护的自觉性。(泉州晚报记者 蔡紫旻)

(责任编辑:唐秀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