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闽南新闻 >泉州新闻
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闽南网
2021-10-09 11:01

闽南网10月9日讯(闽南网记者 陈玉玲/文;陈英杰/图)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

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这十二个字定位泉州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今天上午,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泉州,迎来“交卷”时间。过去五年,这座爱拼敢赢的城市,顺利完成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答卷,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连续22年领跑全省。

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党代会开幕现场

泉州,又将开启新征程。王永礼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扛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力军担当 奋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报告,报告描绘了“2035年奋力建成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美好愿景。

再出发,泉州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王永礼同志向大会作报告

泉州未来美好蓝图

建设海丝名城。要强化泉州在海丝核心区建设中的担当,定位海丝先行区和战略支点城市,着力建设海丝综合交通、经贸合作、文化展示、城市联盟的重要门户,打造面向东南亚的工商业中心,活态传承中华海洋文明,建成世界遗产保护典范之城,再造"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新繁荣。

建设智造强市。要当好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建设全球先进制造基地,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实施"数字泉州"战略,规范发展平台经济,推进产业技术、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再创"晋江经验"的新辉煌。

建设品质泉州。要争创共同富裕先行城市,着力在高品质开放创新、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上实现更大突破,让城市文明有序,烟火味、包容性十足,建设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圆梦之城、幸福之城,再现"市井十洲人"的新盛况。

为了实现“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美好愿景,今后五年泉州打算这么干——

经济总量与产业层次双提升。力争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7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9万元左右;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蓬勃发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国家创新型城市初步建成。

城市能级与城乡品质双提升。新区新城建设实质性推进,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60平方公里以上,"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成为靓丽名片,城市集聚度和辐射力显著增强,城乡融合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

创新活力与港澳台侨优势双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制度创新体系拓展深化,营商环境进入全国标杆城市行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对外开放的平台和载体更加完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迈出新步伐,海丝先行区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民生福祉与城市文明双提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共同富裕探索取得较大进展,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缩小到2.0以内;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康泉州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养老托育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优秀传统文化广泛融入生产生活,浸润家风、乡风、民风。

法治泉州与平安泉州双提升。法治氛围更加浓厚,法治引领和保障作用充分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基层治理效能明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未来,泉州还将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奋力续写敢拼会赢的新故事。

建设全球先进制造基地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实施"四个倍增"科技赋能计划,持续努力3~4年,实现高端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研发投入翻番。

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设立创新飞地,力争到2026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

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行动,从纺织鞋服、机械装备、水暖厨卫等行业做起,选树标杆企业分层次示范推进,打造无人车间、灯塔工厂,力争到202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100%全覆盖、生产线改造达70%。

着力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力争到2026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15家以上。

启动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产业低碳化转型,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进石化、纺织、建材等产业超低排放改造,深化全行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低碳工厂。

建设代表中国海洋文明的区域中心城市

顺应"一湾两江四岸"山水格局,加速晋江、洛阳江两岸和出海口集聚发展,着眼产城人融合,强化环湾城市设计和规划管控,彰显海丝、闽南、滨海特色风貌,建设常住人口超500万、建成区面积超50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

启动建设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的先导区,融合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探索区政合一,带动晋江南岸连片开发,集聚高端民生制造、商贸集采会展、产业技术创新等资源,提升服务市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立足与毗邻市域的协同发展,有步骤推进南翼、北翼、西部区域建设。

坚持交通、民生、产业、城市一盘棋谋划,推进城市规划图、综合交通网一体落实,加快实现中心市区30分钟通勤、中心市区至市辖县域 60分钟速达、中心市区至省内各地市90分钟通达。

加快建设金屿、东海、百崎通道,推进刺桐路北拓项目,促进高速快速路顺畅衔接;建设"公交都市",完善"环湾快线+常规公交+微公交"体系,启动R1线建设,争取地铁系统获批。

围绕22处遗产点及关联环境颁布法规,完善规划实施和监测细则,建立市级统筹、跨部门跨区域整体联动的保护体系。

全域开展古驿道、古塔、古桥、古渡、古卫城(所)、古建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建设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和南外宗正司遗址、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推动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实施"两江一带"生态保护行动,强化水岸一体,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以晋江下游河道清淤整治项目为牵引,自下而上系统推进城乡供水扩容、污水治理,协同推进城市绿化、防洪排涝、地下管网等建设,打造水清岸绿堤美、可及可亲可游的生态空间。

实施"蓝色海湾"行动,加大岸线违法违规建设用地行为综合整治力度,加强河口湿地保护,大港湾、深沪湾率先建成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

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深化"晋江经验"改革实践,谋划推动"五大工程",直面体制障碍,大胆推进新区新城规划建设、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开发区管理等机制创新。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营商环境“1+17”优化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县域营商环境监测提升服务,争取更多细分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城市行列。

打响"马上就办、泉心泉意"政务品牌,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推进"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自助办、就近办、跨域办","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实现全覆盖。

建设全球消费品集采中心。扎实推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综合保税区创新升级,统筹发展石狮、晋江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强化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建设全球消费品线上交易中心城市。争取增设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泉州新片区,聚焦降成本、增优势,谋划建设临空临港高新产业集聚区,建设石油、粮食、石材等大宗商品仓配交易基地。

完成晋江机场扩容改造,推进泉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建成福厦客专、兴泉铁路,争取昌厦高铁、渝长厦高铁接入中心城区铁路枢纽,增强始发和枢纽功能。

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建设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

坚持"房住不炒",落实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成2000年以前建成的所有老旧小区改造,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实施城镇职工、农村居民、高级人才、困难群体"四大群体"增收计划,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深化万名高校毕业生引进工程,让在泉高校学生留下来,把外地青年人才引进来。

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0 所以上,新建20个学前教育集团,力争到2026年,所有县(市、区)学前教育优质覆盖率达45%以上、公办率达50%以上。

支持华侨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支持泉州师范学院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更名为大学,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高专升格本科。

新建30~40个重点专科,建设一批社区医院;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融合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支持百万人口县(市)建设临床公共卫生中心,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实施全民参保,串联衔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性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

建设老年儿童友好型社会,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出台缓解育儿压力、满足生育意愿的配套措施。

推进乡村社区治理现代化。以法治引领深化平安泉州建设。

(责任编辑:唐秀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