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 据海峡导报报道 一张老照片,一段烽火岁月,一桩难忘往事。
今日是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诞辰141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陈嘉庚,昨日,“烽火弦歌——集美学校抗战内迁历史展”在集美嘉庚纪念馆展出。
展览通过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文物、资料,以及集美校友的采访实录等向观众展示抗战爆发后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所属的师范、中学、商业、农林和水产航海学校被迫穿越战火、辗转迁徙到安溪、大田和南安等地坚持办学的艰辛历程。
此次展览从10月20日持续至明年4月15日。导报记者 吴林增 通讯员 叶琳娜 文/图
进山路 靠竹竿“敲山震虎”
昨日,集美学校内迁时期的校友陈毅中、陈少斌、张仰仙也来到展厅,回忆那段烽火岁月。
陈少斌老人今年已年近九旬。1944年,在日军炮火铁蹄之下,他断断续续完成了小学课时。
但是,小学毕业之后,去哪读中学?早在1937年,为躲日军炮火,集美的中学就内迁安溪、南安、大田。
为了读书,陈少斌决定踏上学长们走过的“内迁路”。老人说起自己的“内迁”,没有从炮火开始,而是从一根竹竿开始。“听长辈说,同安、安溪一带的大山里有老虎,要翻山越岭去安溪,必须先跟老虎‘较劲’。”“日本人我们都不怕,老虎有什么好怕的。”老人说,“于是,出发前,我们一人拿了一根竹竿,朝着大山就出发了。”
陈老说,当时,一同前往安溪的学生不少。“高年级学生走在前头,低年级学生跟在后面,拿着竹竿,一路敲打路面。”
这一招“敲山震虎”,陈老说,不管信不信,反正一路上没碰到老虎。不过,比老虎“凶”的是山路,“那时的山路,不比现在的公路,那时路很窄、很陡,都是盘山路,路上摔几下都是常事”。
从集美到安溪,这群学生走了一天半。路上渴了,同学们就喝山泉水,有时也直接饮用溪水。
谈学习 野外训练是必修课
陈老指着一张老照片说:“安溪的这个文庙,就是我们当时的临时校舍,学生宿舍没有单间,都是住在一个殿里面。”
不但校舍简陋,粮食也不够吃。“很多学生吃不饱,有些同学吃完半碗稀饭,就赶紧再去打,怕一整碗下肚之后,再去打饭已经全没了。”“我们在大山里,读书之余会进行野外军事训练,野外训练是我们的必修课,有时在野外一呆就是三四天。”“你看,这里有好多人,上身穿短袖,下身穿个裤衩,理光头,很多都是学生军,不少人后来投身抗日。”
陈老说,抗战胜利后,集美学校迁回集美。后来,千千万万的集美学校校友,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