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近六年新增地名数(根据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资料)制图/张平原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文/见习记者 林路然 林桂桢 通讯员 梁瑞秋)知青楼巷、蘑菇厝巷、铜钵路……您没见过这些地名?因为它们是“新生儿”。日前,市政府同意新增59个地名,新增居民点名称19个。
根据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提供的资料,2010年至2015年,厦门市六个区新增道路500条,新增居民点1172个。其中,岛外新道路、新居民区数量均比岛内多。仅翔安和同安两个区的新增道路数量,就占了全市总量的45.4%;岛外新增居民点有1106个,岛内仅56个。
【数据篇】
新增地名
新增的热门景点
带动附近道路命名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岛外新增的地名比岛内多。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梁女士从事厦门市地名命名有20余年,她介绍,岛外新增地名多在新兴开发区。“城市建设得越快,需要命名的地方也就越多。”同时,不少岛外的古老村落正受到背包客的青睐,成为热门景点,也成为新命名的热点。
尽管岛内新增地名数不如岛外,但仍比上世纪九十年代翻了好几番,尤其是曾厝垵、黄厝一带,旅游市场的红火使这些地段成为新命名道路的聚集地。“那里游人如织,还有许多外地商家入驻,对地名的要求就有所增加。”梁女士说,光今年两批新增路名中,就有塔头中路、塔头东路、农科北巷、茂后路等多条路与此相关。
梁女士还介绍,2003年至2013年十年之间进行的路门牌普查更换,使许多市民意识到自家门牌遗漏,从而引申出一些地名缺失的问题。因此,区划地名处根据村改居的要求及时命名道路,并将村庄名字改为“XX里”、“XX社”,以至于新增地名数量大幅增加。
更改地名
“牵一发而动全身”
6年间只改了5个
2010年至2015年,我市地名只更改5个。2010年,为了配合观音山片区建设,连接云顶中路至环岛东路的台中路部分更名,环岛干道至环岛东路一段取名为虎仔山路。2012年,厦门大学校园内群贤路被分出一段,更名为芙蓉路。2013年,原先的新霞路被分出岔道,取名为新埔路。今年,采纳了村民意见,经村委会申请,市政府同意将凤岗路经祥桥村的路段更名为祥莲路。
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名更改牵涉的范围很广,我市5年间只改5个地名正是出于这个考虑。“不到万不得已时,地名不会更改。”梁女士表示,地名不好改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造成经济损失,添加工作量。一旦地名更改,此地段的居民、企业也必须更改相关信息。小到居民户口本,大到地契都必须重新制作。二是影响历史承接,“路名是文化遗产之一,更改路名不利于文脉的继承。”梁女士说,路名可以沿用百年,现在厦门最古老的地名可追溯到宋代,人们对待路名应慎之又慎。
消失的地名
16年消失44个
多为老城区窄巷
据媒体资料,2000年以来,厦门消失的地名有44条。思明区中华街道的面线巷因早年多面线作坊得名,2006年它消失在地图上。开元街道的出米岩因建领秀中山小区于2007年消失,厦港街道的大人宫巷因建成功大道也于同年消失。鹭江街道的浮涵路被并入厦禾路,江头街道的禾东路被并入江头路……
在名单中,大部分消失的路名来自老城区,这些街巷中承载着多数人的回忆:爷爷骑着自行车缓缓前行,路旁的紫荆花总在天冷的时候开花,小野猫冷不丁地从墙头跳下……但随着城市发展,这些老街老巷和记忆一起,一点点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梁女士表示,多数老城区的路又窄又短,为了进行旧城改造,拓宽城市道路,区划地名处只好割舍一些街巷。“为新建的道路选名字时,我们会挑选被并入的小路中知名度最高的,或是内涵最丰富的,用其名字命名。”
【解密篇】
新地名“上岗”要闯三关
第1关
规划准备
第一关是规划准备阶段,这时路还在“娘胎”里,但名字就已经被储备着了。梁女士介绍,根据城市路网规划,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就开始“纸上谈路”,调查当地的历史、故事和民俗,本着尽量使用当地地名的要求,有层次地拟定地名规划方案。
第2关
申报命名
新道路、新居民区开工,建设单位或主管单位申报命名后,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依照实际情况,就路网可能出现的偏差,调整主地名。之后,区划地名处聘请专家组,联系当地群众,针对新地名,采纳切实可行的意见,最后上报市政府批复,在媒体上公告。
第3关
设置路标路牌
两关过后,新名字已经登记在案,但还需要最后一关,它才算正式“上岗”——设置路标路牌。路牌像身份证,设置标准有讲究。一般路牌设在路头、路尾以及岔路口,若道路超过1000米长,还应在道路中间设置一块。“如果路宽超过40米,在路两边应设有对称路牌。”
新地名起名有三大讲究
1、数字
延伸道路参照主路
并在中间夹带数字
例如:(海林二路、海林三路)
“地名的第一属性是实用。”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梁女士说,为了方便市民使用,延伸道路的取名一般会参照主路的名字,在中间夹带数字,比如新地名中同福二路作为同福路的派生路出现,海林二路、海林三路是海林路的派生。梁女士介绍,路名中排位最小的只到一,零“惨遭淘汰”。“最大到十,十以上就不好叫了。”带有“十”的路名有位于西柯镇的启辉十路和金海十路。
2、方位
厦门人指明方位
多用上下前后里外
例如:(顶澳、下澳、前坑、后坑)
北方人指路必说起东西南北,而厦门人指明方位多用上下前后里外。因此,地名也多出现这些字,如市民们熟知的灌口镇上塘、内厝镇上塘、思明区顶澳、下澳、同安区西柯镇后田、湖里区前坑、后坑。这次新地名命名也采用这一方法,比如黄厝茂后村内的茂后路、因生产队敲钟聚会场而得名的钟下巷、经塘边面前山的塘前巷。
3、近亲
地名“撞车”后
会加上其他标志
例如:(海沧一农湖头路和翔安湖头路)
区划地名处一直都避免路名重合,“一个主地名用过,全市范围内不能重名。”但总有些约定俗成的地名会“撞车”,遇到这种情况,工作人员也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把原地名加上村委会名或其他标志组成新地名,例如新增地名中位于海沧区的一农湖头路原先叫湖头路,与翔安区的湖头路“相撞”,所以将第一农场这一地标加入。
【地名典故】
三忠宫里
得名三位忠臣
三忠宫里为洪塘镇三忠村,该村以宫得名,据考证南宋景炎二年,陆秀夫、张世杰护送宋幼主赵昺过此,里人立庙祀陆、张及文天祥三位忠臣故名,现村里还有三忠宫。
走马人里
得自唐将驻兵
溪林走马人里为新民镇溪林村原走马人自然村,原来在该村南部保镇山西南,为一地垄,唐乾符年间,刘日新追黄巢军,于此驻兵训马,名走马垄,后建村落名“走马垄”,方音“走马人”,故此得名。
【路名之争】
鸿翔路差点以“翔风”为名
闽南话像伤风
翔风路被否决
翔安区的鸿翔路取名历时3年。当时,有新城中路、翔风路、鸿翔路等多个地名进入专家评审阶段。当时不少人希望借助地名推广新城,因而力推新城中路。但专家们一致认为新城多如牛毛,而新城中路毫无特色。他们力荐翔风路:“风”代表方位,意指东南方,而这条路就在古时同安县的东南方;在宋代,这片区域连同金门都属于翔风里。
不料,这个名字又遭群众反对,理由是在闽南话发音上,翔风与伤风相像。最终,“鸿翔”这个名字进入大家的视野,获得认可。“鸿”取自内厝镇内的鸿渐山,鸿渐山与金门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站在鸿渐山上可以远眺金门岛,而且它与金门的太武山有着共同的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