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闽南新闻 >漳州新闻
漳州出台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闽南日报
2021-12-17 10:00

推进临海工业现代化

建设全国重要绿色石化基地。以古雷石化基地为依托,择优集约发展临港石化工业,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基地。力争至2023年,实现全市石化全产业链产值达800亿元,成为我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增长极。

打造临海冶金优势产业链。以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改造生产工艺和流程,开发特种钢、高强度钢以及不锈钢精深加工产品;依托港口优势,推进传统冶炼产业向绿色制造、精深加工方向发展。

推动海工装备和船舶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海洋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创新高地;支持大型智能化深远海养殖装备应用推广,实现海域综合利用;加快船舶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衍生产业,培育游艇配套产业链。

构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引擎

加快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聚焦“新能源”发展方向,培育海上风电、核电、LNG冷能等新能源产业,努力建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创新基地和储能产业基地;将漳浦、东山、漳州开发区、诏安分别打造成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日常运维基地、产研融合中心、制造展望区。

大力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加快推动初级加工产品提档升级;支持东山海洋生物科技园、诏安金都工业园打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发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海洋信息产业。参与构建海洋信息通信“一网一中心”,加快形成海洋信息感知和传输网络系统;推进“智慧海洋”建设,在卫星导航、海底电缆和船舶信息化系统等重点领域加快谋划布局;实施“智慧海洋”重大工程,推动“智慧渔业、智慧港口、智慧旅游”等一批“智慧海洋”工程项目落地。

推进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养殖业蓝色转变。推进海洋养殖业向深远海发展,支持发展大型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平台;鼓励发展大洋性渔业,拓展过洋性渔业;发展陆基工厂化全循环海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模式;加快渔业饲料、绿色渔药和免疫制剂开发。

培优做强水产种业。推进渔业良种化,加快生物育种技术运用,发展工厂化育苗、智能化生态繁养;支持贝类育苗龙头企业发展,全面提高水产良种供应能力;进一步巩固对虾、鲍鱼、石斑鱼、牡蛎、花蛤等特色优势种业全省领先地位。

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石斑鱼、白对虾、罗非鱼、鲈鱼、鲍鱼、河鲀全产业链,做强漳浦、诏安、东山三个水产品加工大县,形成漳州市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水产品加工企业退城入园,推动水产品加工企业形成集聚效应。

培育水产品龙头企业和品牌。构建海产品质量全过程追溯管理体系;积极拓展海产品国内外市场,打响漳州石斑鱼、漳州白对虾、漳州罗非鱼、云霄巴非蛤、漳浦河鲀、六鳌紫菜、东山鲍鱼等名优特区域品牌。

发展水产品冷链物流。进一步发挥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提升一批万吨级冷库;鼓励融入智能科技元素,完善全冷链物流体系。到2023年,全市水产品冷库日冻结能力达到6000吨。

加快培育现代海洋服务业

加快发展航运物流产业。加强重点港口港区功能布局与完善,促进核心港区整体连片开发;提升招银港区和后石港区港口货物吞吐量;发展临港物流,着力培育引进一批中转、运输、配送等港口物流企业,形成集储存、交易、运输为一体的交易服务体系。

建设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高标准推进滨海旅游景区工程、服务设施项目和旅游综合体建设,提升漳州市“诗画海岸”旅游品质;充分挖掘海洋文化和地方文化,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海洋主题度假胜地;探索利用海水、海盐、海泥等海洋资源发展康养中心、美容中心等新兴业态。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推进渔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渔业服务水平。打造一批“水乡渔村”,建设一批海钓基地,配套建设一批休闲渔业专用码头及服务设施,培育一批骨干休闲渔业服务企业。

实施海洋生态保护行动

推进海岸带美化提升工程。对滨海陆地和近岸海域持续开展环境整治,推进滨海风景道和美丽海岸线建设;积极开展主要湾区的滨海湿地修复,恢复滨海湿地生态功能;加强滨海沙滩保护和修复,努力实现打造“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

探索推进海洋碳汇工作。探索推动海洋碳中和试点工程,提高海洋固碳增汇能力;探索推进蓝碳交易,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海洋蓝碳生态系统工程,服务碳中和事业;探索建立海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成立生态公益基金。

推进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实施陆源入海垃圾管控,全面完善海上垃圾监控清理机制,建立“岸上管、流域拦、海面清”的海漂垃圾综合治理机制;开展重点岸段的定期随机抽查,强化海漂垃圾源头管控;建立海上环卫机制,健全海漂垃圾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推进海洋污染应急处置工程。构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加强监测防治,推进海上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增强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和灾害应对能力,完善海洋防灾减灾设施,筑牢海上安全防线。

实施海洋设施建设行动

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重点港口港区泊位工程和航道工程建设,加快疏港铁路、公路建设,努力实现港口与高速、普通国省道、工业区、开发区等快速顺畅连接;推进鹰厦铁路漳州支线外迁工程前期工作,带动发展漳州高新区、金峰开发区、漳州开发区,满足大宗货物运输需求。

打造渔港和渔港经济区。加快沿海地区渔港经济区建设,形成集水产品集散、加工、冷链物流配送、远洋渔业和休闲渔业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加快完善以中心、一级渔港为主体,二、三级渔港和避风锚地为支撑的海洋渔业基础设施体系,开展“智慧渔港”建设,提高渔港信息化管理水平。

实施海洋科技创新行动

打造一批海洋创新平台。统筹布局和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加快构建面向企业、支撑产业、引领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创新平台体系;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打造1-2个涉海科技创新平台。

推进一批海洋科技研发项目。重点围绕水产良种繁育、海洋绿色养殖、海洋工程装备与新材料、海洋生态环保、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领域,每年组织实施1-2个科技计划项目,解决我市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转化一批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打造海洋“双创”基地,构建创业孵化全链条;充分发挥相关科技园区载体作用,加速优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充分利用“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数字福建峰会等重点招商对接平台,加大海洋科技成果与企业的对接力度。

培育引进一批海洋创新人才。全面落实省、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培养一批高水平海洋科技领军团队、青年拔尖人才;突出产业引才,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吸引一批海洋科技人才来漳创新创业;鼓励开展海洋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海洋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

实施海洋开放合作行动

积极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谋划推动“一带一路”中国(东山湾)-菲律宾经济走廊建设示范区项目;将古雷港区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石油化工枢纽港;支持我市港航企业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间远洋多式联运通道建设,将漳州市建成内陆地区接驳“海丝”航路的重要出海通道。

深化闽台海洋融合发展。加强漳台渔业合作,加快推进东山对台客货运直航通道的建设;继续联合闽西南四市(厦泉三龙)在台湾设立“旅游形象店”,畅通漳台文化旅游合作渠道,做好“漳州文化旅游金门驿站”“花样漳州”等宣传推介工作。

深化海洋经济开放合作。打造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涉海经济开发区,扩大传统优势海洋产品出口,推动劳务技术输出;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水产养殖加工、远洋渔业等领域合作,争取引进落地一批海洋产业项目。(记者 李伟 通讯员 沈元韬)

(责任编辑:唐秀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