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南平新闻
南平: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大武夷新闻网
2019-09-26 15:49

“闽道更比蜀道难”。交通,曾是制约南平发展的一大瓶颈。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闽北人民一路风雨兼程,以如椽巨笔和满怀豪情,在崇山峻岭之间描绘壮丽画卷。如今,闽道之难已不复,一条条公路如巨龙穿行于山峦之中,天堑变通途。不仅如此,闽北还打通了铁路大动脉,机场航线一飞冲天,闽江水运蓄势待发……

1950年,南平全域客运量2万人、货运量30万吨。2018年,这一数字已变为2619万人、3745万吨。交通基础设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捷流动,更为富美新南平建设夯下坚实的根基。

公路——县县通高速 镇镇有干线 村村通硬化

“五十年代支前路、六十年代沙土路、七十年代渣油路、八十年代沥青路、九十年代水泥路、二十一世纪白改黑。”曾参与过《南平地区交通史志》编撰的老交通人郭樵,用这段顺口溜道出了闽北人民对交通孜孜追求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前夕,闽北全境勉强能通车的公路仅574公里。解放后,闽北人民掀开了“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公路建设热潮。

“当时福建省确定的第一期支前公路建设都与南平有关,为此福建指挥所还由福州迁到了南平。”郭樵回忆道。

1951年5月,第一期支前公路分水关至南平、建瓯至福州马尾两段公路完成。1958年浦城至赛岐的公路建成后,闽北实现了县县通汽车。1977年顺昌至高阳公路修通,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919.67公里。

“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基本都是沙土路,乘车下乡一趟,身上、头发、眉毛都是白灰。”在交通部门工作的陈仕挺忆起当年,摇头苦笑。

“要想富,先修路”,“大路大富,好路快富”,这不仅是政府的号召,也是百姓的心声,全社会的共识。

1994年,南平积极投身“先行工程”建设,翻开了闽北公路建设的新篇章。

打通316,改造205……4年“先行工程”建设,成就令人瞩目——316国道全面贯通,205国道焕然一新。闽北通向东南海岸线的经济“快车道”跃然眼前,山风与海潮共振,历史与未来交集,

闽北公路通行能力一跃千里。

进入21世纪,南平交通事业也与时俱进,吹响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集结号”。

2004年12月28日,福银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正式建成通车,闽北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8年,浦南高速全线通车;2010年,武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2年龙浦高速、宁武高速建成通车;2015年京台高速(南平段)、延顺高速、邵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9年,顺邵高速建成通车……南平实现了在“十二五”期间“县县通高速” 的目标。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491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打通内陆省份的公路交通体系,实现中心城市与县(市、区)之间2小时经济圈。

铁路——钢铁大动脉 一路奔向前

在南平,提起“八〇部”或黄金山,不少老人就会想起开国上将王震亲率十二个师铁道兵抢建鹰厦铁路的往事。

1955年2月,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将铁道兵领导机关由广西贵县迁到福建南平的黄金山上,正式掀开了10万铁道兵建设鹰厦铁路的序幕。

鹰厦铁路北起江西省鹰潭市,南至福建省厦门市,全长694公里,在南平境内长190公里,设光泽站、邵武站、顺昌站、来舟站,是福建省第一条干线铁路、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也是新中国继成渝铁路后第二条开工建设的干线铁路。

1957年4月12日,鹰厦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它的开通不仅便于闽西北森林资源开发,还联通了闽东、闽中、闽南

紧接着,从鹰厦线外洋车站至福州马尾港全长214公里的外福铁路,也全面动工建设。连续三十多年,南平都是福建铁路出省通往全国各地的必经之路。

1997年横南铁路建成通车,与1959年建成的外福铁路福州—南平南段组成峰福铁路,南平境内设武夷山站、建阳站、建瓯站、南平南站。这条铁路的建成,不仅有效缓解我省铁路运输长期存在的运力不足状况,而且对促进闽北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武夷山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开放、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2015年6月28日,贯穿闽北全境的合福高铁正式通车,南平在省内率先进入“高铁时代”。随着合福高铁建成通车,南平与上海、杭州、南京、武汉等地形成了3小时城市圈,与国内80%的大中城市形成了7小时城市圈。目前,全市4个高铁站点日均发送旅客近2万人次,高峰可达3.6万人次。

2018年底通车的南三龙铁路,是国家铁路网杭广铁路和福建省“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重要组成部分,与合福、向莆、龙厦铁路一起形成高等级快速铁路环状通道,使福建省内连接地市快速铁路环线封“口”成形。从南平到龙岩只需1个小时,从南平到厦门只需2.5个小时。此外,目前在建的衢宁铁路,起自浙江省衢州市,经松溪、政和、建瓯,终至宁德市,全长379公里,其中南平境内长72公里,设松溪、政和、建瓯东三个客货车站,计划2020年竣工通车。

七十年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闽北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鹰厦、峰福、外南、合福、南三龙、衢宁六条干线铁路穿越境内,让闽北与外界的时空距离再度缩短。

航运——机场航线一飞冲天 闽江水运蓄势待发

武夷山水美,只是路难行。上世纪90年代,连接这个闻名于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还只有一条九曲回肠的二级公路。

武夷山原机场始建于1958年,系空军二级机场。1984年5月,该机场被批准为军民合用机场,随后开展了支线联航业务,但只是往返福州,每周两个航班。受当时气象、飞行等条件限制,二十多座的小飞机是飞飞停停,已不能满足武夷山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

开放的闽北盼通航。

将只能起降小型飞机的武夷山军用机场,扩建为可全载起降波音737-300型和麦道82型客机、年吞吐旅客量40万人次的军民合用机场,这是人们的新期盼。

1993年机场扩建工程竣工,试飞、试航成功。与此同时,在机场还没有国内航线的情况下拿到了航线直通港澳的“准生证”。武夷山航空口岸于1993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1994年4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省继福州、厦门之后第三个对外开放、也是全省第一个县级市的航空口岸。1994年6月30日,香港至武夷山包机航线首航。

“机场建好后,我接待的第一批乘飞机来的团队是从上海来的,18个人。当时,从上海到武夷山坐火车要十几个小时,而飞机不到两小时。他们下飞机的第一句话就是——‘太快了!”作为武夷山市最早从事旅游行业的从业者之一,锦绣旅行社张晓红见证了武夷山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见证了武夷山机场的发展。

张晓红说,上世纪90年代初,来武夷山旅游的游客还不多,但是在1999年武夷山双世遗申报成功后,客人就开始明显增加了。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航线的增多,航空团队的比例也不断增长。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2013年武夷山机场进行扩建,改造后,武夷山机场候机楼的总体保障能力由原来设计年吞吐量42万人次,提升到125万人次。打开空中大门的武夷山乘“机”高飞,走向世界。

目光从空中转到水上。在延平区夏道镇洋坑村,位于闽江干流右岸的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区项目工地上机械轰鸣,我省最大的内河码头在这里开工建设,闽北内河航运奏响了复兴的号角。

延平位于闽江上游干支流交汇处,是南北水陆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曾经,这里帆樯云集,排筏栉比,朝发暮集,一片繁忙景象。

上世纪90年代水口电站建成后,上游航段得到改善,但也限制了航道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江上大小船只几千艘,来回穿行。但自从水口电站设立后,江上的船越来越少。”50多岁的刘天泉是南平市港航管理处一名“老人”,30多年在闽江上风里来、雨里去,对这条“黄金水道”的衰落唏嘘不已。

转机出现在201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恢复闽江航运。通航先通港,南平港延平新城港项目由码头作业区、综合配套服务区和疏港公路三部分组成,项目估算总投资约23.33亿元,建设用地约310亩,布置19个泊位。港口与京台、福银高速及316国道相连接,内河航运的运输将和铁路、公路运输连成一张网。通过延平新城港区的带动,南平内河的航运不仅将与闽江下游的福州马尾港、江阴港等组成联运体系,南平与三明、闽清等闽江沿岸区域也将形成完整的内河运输体系。

一条条致富路畅通无阻,运输服务能力连上台阶;

一条条铁路纵横延伸,人们出行更加便利;

一条条航道水道加速成网,缩短时空距离;

……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立体式的交通大动脉,给闽北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富美新南平,正走在“路上”。

作者:□本网记者 朱昕华

(责任编辑:黄仙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