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二产带动一产,实现二者携手并进,为农民增收?且看邵武拿口镇的探索——
试水混合所有制,放大农业生产效益
东南网5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何兴明)近日,邵武拿口镇绿色农业(食品)产业园迎来一个大利好——与长乐一家食品公司成功联姻,新设鑫锦食品有限公司,试水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专门生产冷冻章鱼制品,让当地生产的淀粉、蔬菜有了新出路。
“二产是农业生产稳定的‘强引擎’,也是降低农业弱质高风险最重要的抓手。因此,我们试水混合所有制改革,让二产带动一产,二者共融共生,放大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增收。”拿口镇党委书记廖轶斌说,然而,说易行难。让民企来搭台唱戏,对于拿口镇这样的山区乡镇来说,获得生产许可证资质SC等门槛很高,动辄几百万元的投资让民资望而却步。没有政府信用背书,民资裹足不前;没有民资做活市场,国资机制不活。因此,二者缺一不可。
去年5月,邵武天棋美术工艺品有限公司撤资退出拿口镇园区,留下了128亩土地和1.7万多平方米的建筑,为拿口镇试水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契机。镇里利用土地得来的资金“造船出海”,将拨款改成投资,新设“国字号”企业振鑫,斥资盘下整个园区,成立了绿色农业(食品)产业园。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国资与民资共同组建了4家混合制企业,专门打造农产品加工企业。此外,还引进了民资独资企业顺意农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植保无人机服务。
第一个全链条改造的产业是红薯。
去年底,振鑫和乡贤曾繁翥分别出资,合股成立鑫业公司,专门生产红薯淀粉。其中,振鑫占股七成。
根据市场调研,淀粉处于卖方市场,而且拿口镇的土地很适合种植红薯。从源头上与首批试点的90多户农户签了订单,实行包销,给农户吃下“定心丸”。“扣除成本,每亩效益约1500元。”园区管理人员李应福说。
肖坊村村民虞绍忠是与鑫业公司首批签约的农户。他原来种水稻,但是效益不佳。因此,今年他尝试与鑫业合作种红薯,效益是原来的4倍多,他准备明年再扩大种植面积。
高兴的不仅是老虞,还有他所在的村集体。按照每公斤6分钱返还给村集体,意味着村集体有了一笔稳定持续的收入。
试水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曾繁翥来说,减轻了企业负担。国资只管大方向,不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鼓励民资在成本和售价上做文章,按照阶梯式给予奖励。缘此,鑫业整合2000多亩土地种植红薯,产业粗具规模。
“今年试点成效很好,为一产农产品的消纳提供了新平台,解决农民仅靠出售初级农产品效益低的问题。大家跃跃欲试,准备明年扩大种植面积。”廖轶斌说。
依靠混合制新治理结构,民资、村集体、村民和镇政府连成“一条绳”,集合各方力量,产业振兴有了眉目。按照镇里的蓝图,第二条产业链是槟榔芋,第三条产业链是茶树精油提炼,全部采用混合制改革的模式,促进一产提质增效。目前,槟榔芋生产线已经试生产,茶树精油提炼生产正在进行工商注册,将与7家合作社(农场)合作,为后端加工铺路垫石。
数据表明,改革后,去年红薯淀粉和槟榔芋产值达800万元,民资、村集体、村民和政府都分了一杯羹。今年,产值预计达2000多万元,带动了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