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两次参与南极科考,“平潭女儿”郑晓玲近日回故乡探亲时感叹:家乡每一个变化都令人欣喜
生在平潭,长在平潭,喝着三十六脚湖的水长大。身为“平潭女儿”的郑晓玲是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她从岚岛走向世界,连续两年作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员,赴南极进行考察。日前,借由出差福州的机会,郑晓玲忙里偷闲回到平潭,看望自己的亲人和同学,还到仙人井和石牌洋游玩了一番。她说:“家乡的每一个变化,都让我感到欣喜。”昨日,记者见到了这位美丽的女博士,听她讲起这些年的精神之旅。
两次南极科考
被极致之美深深震撼
御寒的冲锋衣、帅气的偏光镜、耐磨的极地靴、专业的防晒设备,这是“平潭女儿”郑晓玲的微信和QQ头像,而她所处的拍摄地是地球上最后一方净土——南极。
作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环境科学方面的专家,2013年,郑晓玲获得珍贵的第30次中国南极科考名额,登上“雪龙号”极地科考船。
“到南极主要是做一些科学研究,比如大气、海水、沉积物、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南极作为地球最后一个无主地,无比洁净,就像仙境一样。”郑晓玲介绍。
尽管此前听闻过南极之美,但是当科考船到达南极时,一片千里冰封,纯粹极致之美还是深深震撼了郑晓玲的心。“强烈的视觉震撼,美到让人难以相信地球上有这么神圣的地方,你会感到有义务去保护这样纯净的环境。”郑晓玲说。
“雪龙号”赴南极科考历时约5个月,总航程近3万海里。长时间在海上生活,缺少新鲜蔬菜水果,这就对个人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去南极,首先身体素质得好,要承受得了南极的气候,另外还要参与多次的消防逃生演练。路过马六甲等海盗经常出没的地方,男队员还要承担起值夜班的工作。”郑晓玲介绍。
震撼于南极之美,2014年,郑晓玲再次登上“雪龙号”,继续未完成的科考工作。工作之余,郑晓玲十分关注南极生物的生存状况。憨态可掬的企鹅、迎风前行的海鸟,嬉戏打闹的海豹……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之下,这些生物们坚强而又从容。郑晓玲说,她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两次南极之行除了科考收获,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之旅。
四年坚持不懈
年过五旬通过司考
2014年3月,经过数月的南极科考回到家中,当不少队员开始放假调休时,郑晓玲却马不停蹄投入司法考试的复习中,以迎接她自2011年来参加的第四次司法考试。
年届五旬,工作顺利,生活无忧,为何吃力不讨好,去参加通过率极低、难度极高的“中国第一考”?这让许多人不理解,但郑晓玲自己心里清楚。作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学者,在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中,郑晓玲屡屡碰见业内知识产权纠纷和侵权事件。
由于法学出身的律师不具备自然科学知识背景,在相关案件的受理过程中,通常需要依托专家的鉴定进行诉讼,然而中间往往存在脱节现象,这让郑晓玲看到了其中的问题。2011年,在一位律师朋友的提议下,郑晓玲开始了她的司考之路。
“在没有任何法学知识的基础上,2011年报名参加了3个月的培训班,就赴考场参加司法考试,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大概知道考的是什么了。2012年、2013年考试成绩相差不多,学得辛苦但是难于突破。2014年参加考试的时候,终于感觉到了信心,最后果真通过。”回忆四年的艰辛司考路,如今郑晓玲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探望家乡亲人
希望家乡能够加快发展
“平潭是我的故乡,我是平潭的女儿。儿女做出了一点成绩,汇报给母亲,是想让母亲心中有所欣慰。”在采访的过程中,郑晓玲一直强调自己是“平潭女儿”。
1962年,郑晓玲出生在平潭。由于父亲是平潭一中的老师,母亲在平潭县医院工作,自出生后,她就一直生活在平潭,她熟悉平潭的每一条老街,讲一口流利的平潭话。郑晓玲说,她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平潭度过,平潭有她所有的童年回忆、儿时伙伴,这里就是她的故乡。
从平潭一中毕业后,郑晓玲考上了福清师专(现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化学专业。随后她花费5年时间自学本科课程,考上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再后来考上博士。虽然离家乡远了,但是家乡一直在她心中。
“最怀念的是以前常走的旧路,东大街和南街。平潭现在的变化非常大,走着都会迷路。”郑晓玲说。在为家乡开发建设欢欣鼓舞的同时,她也希望家乡能够加快建设步伐,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