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先老人今年79岁,瘦小的背影却看起来特别伟岸。10年间,他一直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诠释着“诚信”二字。
10年前,家里唯一的儿子得了尿毒症,为了救子,村里的好心人帮老人筹集了40万元看病,然而病魔最终还是夺走了年轻人的性命。
在办完儿子的后事后,王小先开始拼命赚钱还债,想把好心人当时帮他凑的钱一一还回去,很多人告诉他那些钱不用还,但王小先不答应,“把债还清了我做人才能轻松啊!”
儿子患尿毒症
村民热心筹钱帮忙治疗
王小先家住台州玉环龙溪镇花岩浦村,膝下有4个女儿和1个儿子。女儿都嫁出去了,儿子也结了婚,还生了个孙子,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在2005年,王小先唯一的儿子被查出得了尿毒症,儿子才32岁啊!
为了救儿,王小先到处求医,上海、西安……只要是听说治尿毒症比较好的地方,王小先都去了。
奔波治疗,家里的40万元积蓄全用光了。村民见王小先的儿子那么年轻,都想帮一把,大家纷纷凑钱,让他带儿子继续治疗。
3年的治疗,儿子还是没能挺过来,2008年,35岁的儿子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办完儿子的后事,王小先一算,给儿子治病总共花了80万元,除去原来的老本,还有40多万元都是村里人帮他垫付的。
朴实的王小先首先想到,就是要把村民垫付的钱一一还回去。
但是40多万,对于老人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老两口身体都不好,王小先患有高血糖、高血压,老伴则是常年吃药。4个女儿都是普通家庭,无力帮父亲还债,孙子还小,还钱的重担全部落在了70多岁的王小先和老伴章荷花身上。“这些年,我做梦都在想如何把钱还上。”
一人干3份活,村民说不用还钱
他凑齐一笔登门送上
每天清晨4点,王小先家石头房的那盏灯总会准时亮起。洗漱完,他随便扒几口冷饭,就骑上三轮车到1公里外的菜地,准备当天要卖的菜。
老人种了4亩地,有白菜、菜花、川豆、大蒜等时令蔬菜,他赶早把菜从地里摘下来,然后在旁边的小水塘清洗干净,拿回家去。
“老伴今年也79岁了,她身体不好,干不了什么活,我把菜弄好后搬到菜场去,她负责看摊子。”王小先说,生意好的时候能卖30到40元。这占了老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送完老伴去卖菜,早上6点左右,王小先换上环卫工人的衣服出门干活,这是他的第二份工作,负责花岩浦村王家里片的清洁工作,这片老村子大小的胡同都由他负责清扫。
“早上垃圾比较多,整个扫下来,差不多要2个小时。都是一个村的,扫不干净邻居们要说的。”王小先说,4年前他开始干清扫工作,那时每个月工资1300元,今年涨到了1600元。
打扫完街道,王小先又骑上三轮车回到菜地,他种的大蒜要拔草了,生姜要拔了。“4亩地,我一个人有点忙不过来,要尽量不浪费时间才行。”王小先说,吃完中饭,下午他还要继续忙地里的活。
到了下午4点多,王小先又换上了环卫服,第二遍打扫,“等扫好地,我还要去帮老伴收摊,烧饭吃完饭,再去收番薯,再不收番薯就要冻坏了。”
王小先不识字,所以就无法一一记账,但是村里哪些人帮忙凑过钱,凑过多少,老人都清楚地记在心里。每当凑齐一笔钱,他就会把钱送到村民家中。不少村民知道王小先家里的情况,而且当时的钱都是以捐款的形式拿出去的,很多人并不要求王小先归还。但老人很坚持,必须对方收回去。“我的祖辈一直都是教育我们儿孙后代要诚信,别人的钱是不可以欠的,别人对我们有恩也一定要还的。”看老人坚持,村民们只好把钱收下了。
7年节衣缩食还了34万
他说今年能熬出头了
除了卖菜和扫地赚的钱,村里每个月还能给老两口每人发400元的补贴,镇上每个月还有150元老年金。除去每个月300元买药的花销,这些钱王小先都一分一分地攒下来。
老两口为了省钱,连菜都舍不得买,每天吃的都是自家种的蔬菜。女儿们看不过去,经常会拿点煮好的菜来给爸妈,穿的衣服更是几年不见一件新的。
7年来,老两口攒的钱,一笔一笔地还给了当初借钱的亲朋好友,至今已经还了34万元,还剩下6万元左右。老人说,今年过年前,准备把剩下的也还完。
“村里征地,我准备把家里的地卖掉,16万元一亩,这样我就能把钱还完了。孙子20岁开始上班了,我这把老骨头也不知道还能干几年,想多给他减轻些负担。”王小先说,“如果在我有生之年还还不完,我会让我孙子继续把剩下的债务还清的。”
说起还债后的打算,王小先说,还完钱,他能轻松地做人了,不过活还是要干,地还是要种,街还是要扫,菜还是要卖。他准备年后稍微少种点地,减轻点压力。(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