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海峡见闻 >见多识广
惊蛰当天吃什么?2021年惊蛰是几点几分几秒?惊蛰是什么意思
中国小康网
2021-03-05 15:07

 

一声惊雷万蛰醒,忽去温巢动离情。

红尘陌上风烟重,涅槃重生踏春行。

今天2021年3月5日农历正月廿二。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也是“仲春”的开始……

惊蛰,古称“启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之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与大多代表自然现象的节气不同,这一节气是跟人们所观察到的生物活动规律相关的。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春雷在天地间乍响,将还在冬眠状态蛰伏的昆虫、走兽们通通惊醒,提醒它们春天已然来到。

2021年惊蛰是几月几号几点几分?

——2021年惊蛰阳历时间:2021年3月5日 16:53:32

——2021年惊蛰农历时间:正月(小) 廿二 星期五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惊蛰的风也有用来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

惊蛰当天吃什么

这一天,民间有“惊蛰吃梨”的说法,一些地区还有吃鸡蛋、炒黄豆、炒玉米、喝醪酒、烙煎饼、吃驴打滚等食俗。

吃梨润肺之外,它还有这些习俗

春天天气干燥,梨又有去燥润肺的功效,人们认为惊蛰时节,应该适当多吃梨,或者喝梨汤等等,意即“吃梨消百病”。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

惊蛰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春雷的出现。古人难以解释这种现象,便认为天上有“雷神”,他一手持锤,一手击打身边的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所以,人间也要蒙鼓皮,击鼓回应。

春雷也唤醒了蛰伏的小动物。过去卫生条件比较差,不少百姓家中就可能出现爬虫蚂蚁等等。古时在惊蛰当日,人们会拿着艾草等物熏一熏家中的角落,驱赶有害昆虫,去除霉味。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桃花红,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叫鸣。

三候,鹰化为鸠: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他们就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今日惊蛰:三分之一国土破冰

今天(3月5日)进入惊蛰节气,“一雷惊蛰始”,此时天气回暖,万物萌动,雷鸣也越来越多。今年的天气也非常应景,这两天,江南、华南正在经历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多地可能出现雷电。“春雷响,万物长。”

从气候数据看,惊蛰节气期间,我国各地回暖幅度较大,最低气温0℃线推进到北京至陕西中南部一带,至此,我国南方地区以及河南、山东、山西南部、陕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天津等地部分地区进入“全面破冰区”。

大城市中,北京、天津、兰州、石家庄的最低气温通常在惊蛰节气期间跨过0℃线,开启全面破冰之路。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石妍介绍,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又恰逢“九九”,这一时节,多地全天气温回升到0℃以上,意味着大地融化,天气变暖,万物复苏。

惊蛰又名“启蛰” 为啥改名?

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一般在公历3月5日或6日。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在历史上,惊蛰还有一个称呼,叫“启蛰”。《夏小正》里的文字印证了这一点:“正月启蛰”。

汉代,汉景帝的名字是“刘启”,当时为了避讳,就把“启蛰”改为惊蛰,意思相近。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被置换;“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时间不断向前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不再需要避讳,人们又重新使用“启蛰”的名称。只不过,后来唐代《大衍历》再次采用了“惊蛰”的名称,沿用至今。

原本动物在入冬后藏进土中、地下,叫做“蛰”,顾名思义,“惊蛰”即天上春雷隐隐,惊醒了蛰伏的动物,也提醒人们,即将进入春耕时节。谚语“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综合媒体报道)


点击 新闻聚合 有更多好看的内容>>>

 

(责任编辑:肖舒)

为您推荐

频道推荐

惊蛰当天吃什么?2021年惊蛰是几点几分几秒? 惊蛰的蛰是什么意思?蚂蚁庄园二十四节气里“ 2021年3月5日惊蛰是几点几分几秒 惊蛰的蛰是

24小时新闻排行

锦心似玉1-45全集在线观看免费 锦心似玉电视 山河令电视剧1-36集全在线观看 山河令免费在 赘婿全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赘婿1-36集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