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金融频道 >银行动态
循迹看今朝|筑梦山海正高飞——记福建宁德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中国农业银行福建分行
2024-10-21 11:33

宁德,俗称闽东。这片曾经因为经济落后被称为“福建老九”的土地,凭借“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正由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成长为福建经济新的增长极。30余年来,闽东人民牢记嘱托,耕山牧海,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百花繁似锦

山路蜿蜒,满目盈翠,微雨后的古田县大桥镇弥漫在氤氲的雾气中。在银耳种植大户李坚的菇棚里,一个个菌袋在棚架上整齐排列,银耳特有的清香在空气中浮动。

古田县的菌菇栽培有悠久的历史,但受制于栽培条件和技术,很久以来并没有形成规模。直至20世纪80年代,菌袋栽培技术出现,银耳、香菇进入速生高产、迅速推广阶段。

“1989年8月,地委行署举办了一期读书班,其中一个内容是‘县委书记谈发展一县一品’,我讲的是关于菌菇产业的发展。”蔡天初,1987年至1993年任古田县委书记。据他回忆,当时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取得的成绩,得到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肯定,并提出了“要用智启动市场、用力拉动市场、用情激活市场、用品征服市场”的指导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89年成立的古田县竹荪技术研究会,不仅培育出第三代新品种竹荪,还研究出茶树菇、姬松茸、猴头菇等60多个食用菌品种的人工栽培方法。同一时间,古田县食用菌市场开始兴建,成为国内第一个食用菌市场,日客流量超千人。

现在古田县被称为“中国食用菌之都”,全县279个村中有235个是食用菌专业村,农民收入的70%来自食用菌产业。2023年,全县食用菌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55亿元。

在古田雅菌食品有限公司大门口,一箱箱码放整齐的菌菇整装待发,公司负责人郑紫娟正在忙碌。“因为家里穷,我16岁就辍学开始收银耳补贴家用。摸爬滚打几十年,现在经营着三家公司,多亏了农行贷款支持,生意越做越大。”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郑紫娟说,她见证了当地菌菇业的发展壮大。

如今,全世界10朵银耳中,就有9朵来自古田;至于其他菇类,古田经销商则实现了“收全国卖全国”。

三都澳白基湾,岛屿连缀,水深波平。一座座色彩明快的环保渔排整齐分布,一个个新型塑胶深水网箱紧密相连,形成一片阡陌纵横的“海上田园”,蔚为壮观。网箱内,一尾尾条形优美的大黄鱼自在徜徉,怡然自得。

循迹看今朝|筑梦山海正高飞——记福建宁德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三都澳白基湾的渔排整齐分布。

大黄鱼,又称黄花鱼、黄瓜鱼。三都澳官井洋,是中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曾流传着“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的歌谣。然而,由于过度捕捞越冬鱼群,至20世纪70年代,大黄鱼已成为濒临灭绝的鱼种。

1988年底,时任宁德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的刘家富提交了一份报告,反映野生大黄鱼因过度捕捞日趋濒危,而人工养殖存在技术、资金等困难。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对此高度关注,在报告上批示:要集中资源进行科研攻关,解决大黄鱼不能人工养殖的问题。

1991年,批量繁育大黄鱼技术获得成功。随着研究成果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从中受益。

三都海阔,满目游鳞。而今,全世界99%的大黄鱼都产自中国,而宁德大黄鱼养殖占全国养殖总量的80%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真正唱响了人海共生、人鱼共丰的“新渔歌”。

循迹看今朝|筑梦山海正高飞——记福建宁德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农行工作人员走访当地养殖户。

福鼎白茶、霞浦海带、柘荣太子参……行走在闽东大地,“一县一业”生机勃发,“一村一品”效益凸显,富民工程稳步推进,乡村产业如火如荼。近年来,宁德市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现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8个、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9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8个,2023年全市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300亿元。

古村“新潮”留乡愁

青山叠翠,草木葱茏,廊桥飞跨,溪水奔流。站在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村口的山坡向上望去,黄墙黛瓦的古朴民居错落有致。文昌阁下,静静流淌的下党溪穿村而过,见证了弱鸟先飞、久久为功的山乡巨变。

细雨中,村前的柏油路湿润而洁净,不时有旅游大巴车驶过。游客们有的在鸾峰桥上或者文昌阁下留影,有的三三两两徜徉在古街上,更多的则成群结队走进“难忘下党”主题馆。

30多年时光流转,那个“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偏僻落后的下党乡,如今游人如织,入目即景。

来到廊桥技艺馆,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和历史传承,欣赏寿宁廊桥的建筑风格和构造技艺,还可以参与“搭桥”活动,体验亲手搭建廊桥的乐趣。

在古厝变身的下党画苑,既可以欣赏到不同风格的画作和书法艺术,也可以拿起画笔,绘出自己眼中或心中的美景。

乌金陶传习所内,研学的孩子们正在乌金陶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师的指导下,学习乌金紫砂陶的制作技艺,感受非遗文化的神奇魅力与博大精深。

兰亭拾光闽派古琴传习所里,婉转悠扬的古琴声吸引了游客驻足欣赏,聆听民族乐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奏响……

近年来,宁德市积极推动传统村落升级发展,打造了一批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标杆,越来越多的村庄实现了增颜值、提品质、添实力。

走进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依山势而建的民宿层层叠叠,富有美感。这个坐落在半山腰的小渔村背山面海,是观赏落日的最佳地点。

站在民宿的露台上凭栏远眺,海水蔚蓝,远山如黛,当夕阳和霞光涂抹出梦幻的色彩,映着影影绰绰的帆影,亦真亦幻,生活的疲惫便一扫而空。

时间退回七八年前,东壁村还只是去往三沙镇途中的其中一站,没有游客想过要在这里落脚。彼时村里缺少像样的基础设施,路面坑坑洼洼。村里人从没想过,东壁村有一天会成为外乡人的“打卡地”。

2017年,东壁村有了第一家民宿,借着霞浦全域旅游的东风,东壁村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柏油路、停车场、观景栈道先后修建起来,越来越多的民宿在此落户。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是个处在大山褶皱中、有着500年历史的古村落。在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村民实现了祖祖辈辈想走出大山的愿望,而那些沿溪而建、孕育了几代人的老屋,被遗留在深山的时光里寂寞着。

在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的带动下,龙潭村引进文创和专业设计人才,在保留古村风貌的前提下,打造适合人们长期工作生活的现代化乡村社区。

如今,龙潭村不仅留住了原村民“外出”的脚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村民”驻村创业,还带动了周边古村落文旅产业发展。

小学重新办起来了,放映厅、卫生室等基础服务设施也在逐步重建,空心村开始“活化”生长……

修缮古村民居、整理文化遗存、激活民俗活动、丰富旅游业态……一个又一个濒临凋敝、衰败的古村落被唤醒,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在山野间听一场音乐会,在老宅院里喝一杯下午茶,在非遗工坊里做一次手工,在古村落里看一出地方戏……文化赋能之下,一个个原本沉寂的闽东古村落实现华丽转身。

循迹看今朝|筑梦山海正高飞——记福建宁德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农行宁德分行大力支持风电、水电、环保等绿色项目建设。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宁德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化赋能,让乡村成为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在留住平凡烟火的同时,成为外乡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和美共富绘新章

从亏损43万元到盈利1039万元,这是30年间村集体收入的变化;从不足200元到37522元,这是30年间村民人均年收入的变化;从“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到“家住别墅、出门高速”,这是30年间生活环境的变化……

这些变化,发生在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

1994年,王周齐出任柏洋村党支部书记后,探索出“办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的“五心”工作法,加强党组织建设,并带领柏洋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30多年来,随着柏洋村的经济发展,村民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孤寡老人住进了老人和谐公寓;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以领到生活补贴;村民新农合、新农保享受村集体出资承担……

“以前在外面打工,除了生活费,也剩不了什么钱。现在不光工作离家很近,我们夫妻俩一年的收入差不多八九万元。”说起现在的生活,柏洋村村民黄治畅非常满意。

“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不容易,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特别是发展资金问题。”回首过去,王周齐很是感慨,“多亏了农行一路相伴,从我们建设第一个核电承包商宿舍到建设乡村振兴大酒店,再到我们第一个‘先富带后富’项目,都是在农行帮助下完成的。”

2022年,柏洋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千万元,成为闽东地区第一个村集体收入破千万元的行政村。

循迹看今朝|筑梦山海正高飞——记福建宁德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柏洋村一景。

“‘先富’之后,我们携手周边村进行联建共建,联合福鼎市7个乡镇的15个村投资入股‘幸福园’项目,2024年底将按股分红430万元,走出一条携手共富的新路子。”2021年接任柏洋村党委书记的王兆品说。

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被称为“东南沿海连家船民上岸第一村”。上岸之前,连家船民祖祖辈辈以“讨小海”为生,以船为家,居无定所;如今,渔民新村依山而建,背山面海,视野开阔,村民脸上笑容洋溢。

“我32岁之前,全家6口人一直生活在宽不足两米的船上。”现年56岁的江成财说,他从出生就在船上,一艘小小的木船,承载着连家船民世代的生计,捕鱼劳作、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都在船上。“现在我们岸上有家、海上有船,村民人均纯收入从上岸时的不足1000元提升到现在的3万多元。”

在曾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2013年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杜赢,见证了家乡由深山穷村到美丽畲寨的华丽蝶变。他的小茶坊在农行贷款支持下已发展成年产值上千万元的茶企,还带动当地800多农户增收。随着白茶产业的发展,村民仅靠茶叶一项,一年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

福安市范坑乡毛家坪村,曾是一个“茅棚土舍田地差,鸟不宿来猴不爬”的特困村,村党支部探索将“党建链”嵌入“产业链”,“组织链”带动“共富链”,形成了树上有果、山上有茶、田中有稻、地下有药、林中有鸡、空中有蜂的高山特色农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超2.6万元。

耕耘山海间,走好振兴路。近年来,宁德市打造出5个百亿强县、24个十亿强镇、50个亿元强村,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19元。

循迹看今朝|筑梦山海正高飞——记福建宁德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农行宁德分行客户经理深入田间地头调研茶产业发展情况。

闽山苍苍,闽海泱泱。闽东人民以山海之“特”因地制宜蹚出特色之路,以山海之“韧”久久为功开辟新路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站上新起点,展望新征程,闽东锚定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正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林华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