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总结和成效评价中,专家普遍感到,经过不到5年的时间,“双一流”建设相关高校及学科各方面的发展都显著超越历史同期,国际可比指标的进步显著快于其他国家,呈现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双一流”建设在探索发展中大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上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
高等教育界期盼已久的“官宣”来了。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以下简称三部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2月14日,“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更新公布,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
2015年8月启动的“双一流”建设,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首轮“双一流”建设于2016年启动,至2020年结束。根据首轮监测数据和成效评价,经过“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研究,三部委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比选为手段,确定了新一轮建设高校及学科范围。
公布的名单中共有建设高校147所。建设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双一流”建设要更加突出重点,聚焦难点,注重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建设。
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对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作出战略部署。
2017年1月,三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双一流”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管理方式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2017年9月,三部委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95所,这也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步入实操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介绍,在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总结和成效评价中,专家普遍感到,经过不到5年的时间,“双一流”建设相关高校及学科各方面的发展都显著超越历史同期,国际可比指标的进步显著快于其他国家,呈现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双一流”建设在探索发展中大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上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
毋庸讳言,“双一流”建设工作并非尽善尽美,还存在着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服务国家需求能力不足、资源配置需要优化等问题。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推进、不断深入的内涵建设过程,要坚持遵循规律,久久为功。首轮建设期间,各建设高校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首轮建设总体实现阶段性目标。不过,有些学科因各方面原因,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为激励督促,也为了警示其他建设学科,需要给予这些学科公开警示的处理。被警示的学科和调整后的学科,2023年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的学科将调出建设范围。
不为高校划分“三六九等”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划定原则是什么?
上述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主要有3条。
一是不作大进大出的调整。首轮“双一流”建设整体布局已形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基本体系,保持建设范围的总体稳定,有利于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保持定力、持续投入、汇聚力量、沉淀成果,持续发挥支撑一流大学体系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是需求引导下的布局调整。“双一流”建设在国家重点急需的领域和方向上,在服务国家科技自强方面仍有补强空间。第二轮建设以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作为指引调整建设学科的指南,对拟建设学科的匹配度、水平和发展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查,尤其是加强了对基础学科、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布局。
三是鼓励建设高校主动对接需求、优化学科建设口径。允许个别建设学科所属建设高校根据自身特色优势、目标定位,以及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情况提出相关学科调整申请,经专家委员会审议咨询、三部委报国务院批准后即可作出调整。调整后,原学科不再列入建设名单。
和首轮“双一流”建设不同的是,这次的建设名单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该负责人说,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所有中国高校的自觉追求和行动目标,所有中国高校都应有世界一流的视野和格局。“双一流”重点在“建设”,要以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
从首轮建设情况来看,一些建设高校对“双一流”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理解还不到位,仍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身份和层次追求,存在扩张规模、追逐升级的冲动。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应当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引导高校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在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性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静寰指出,《若干意见》除继续强调淡化身份色彩,强特色、创一流外,还设列专条为建设院校“探索自主发展新模式”打开了空间。比如,《若干意见》第二十二条规定:依据国家需求分类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优化以学科为基础的建设模式,但不拘泥于一级学科,允许部分高校按领域和方向开展学科建设。
史静寰指出,廖廖数语,表达的意思却极为重大。它不但为部分高校突破学科壁垒,更加自主、更为灵活、更有特色地建设学科打开通道,而且在更基础、更内在的层面,为高校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创新知识生产和组织形式,探索更加适合高校发展的自主创新之路奠定了基础。
史静寰认为,文件提到的对不同类型建设高校的不同支持政策,如选择若干高水平大学,全面赋予其自主设立建设学科、自主决定评价周期等权限,鼓励其探索办学新模式;对于区域特征突出的建设高校,支持面向区域重大需求、强化学科建设等,都表现出我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创新的努力。
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就在此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获得了更大的学科建设自主权,两校编制完成建设自主权扩大整体方案后,将自行公布建设学科。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两校改革基础好,综合各方评价,首轮建设成效突出。让两校率先深化改革、早日登顶世界一流,能够起到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
“扩大学科建设自主权在本质上是压任务、担责任,为的是更好地激发高校的建设活力,而不是给高校分层,也不是贴标签。三部委将在后续建设中,陆续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其一定的自主建设学科的权限。”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