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坚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协同非遗传承人,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不断完善“大思政课”建设格局。
聘请非遗传承大师,开展非遗课堂教学
学院先后聘请10位福建省级、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担任思政实践课指导教师,开设“传承非遗技艺,践行劳动教育”“走进非遗”等实践教育特色课程,题材涉及剪纸、油纸伞、软木画、胶板版画、篆刻、髹漆皮具、吴航喜箩、扎染、漂漆团扇等。举办非遗文化专题论坛,分别邀请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张斌老师和福建省美术馆副馆长方一珊副研究员,开展题为《非遗的物化与工匠性灵——从非遗研究中感受文化自信》《福建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路径探析》等专题讲座,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夯实思政育人阵地
学院与福建省美术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等6家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师生赴“3820”战略工程实施 30周年成就展、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探索“高校+基地”的思政育人模式,加强“课题研究、教学交流、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人才联培”的目标,切实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文件精神。
举办非遗思政作品展,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学院坚持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要抓手,用非遗元素,将思政教育、劳育、美育有机融合,举办学生非遗实践作品展,组建非遗研习社,开设非遗选修课,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在学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的过程中,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美育与劳育互融共促的育人模式,进一步激发非遗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生机与活力,提升思政育人的人文涵养。
下一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将继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学校党委关于“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的行动部署要求,立足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坚持开门办思政课,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丰富实践形式、创新授课方式等积极创建非遗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模式,让思政课“活”起来,在教学、师范、实操中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钟霞 李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