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本剧主体年份:太成三年(长安三年,703年)。本剧里牵扯的矛盾其实有四方以及他们各自的势力:
1)东川王李译忱,即临淄王李隆基和相王李旦。拥有力量:联昉,以及北衙卫军军事力量。同时,李旦当时还拥有一部分非禁卫军方面的兵权,但我不确定兵部,即那个造反的兵部尚书宋凉,属不属于他们的人。
2)东宫(太子李顿,女儿永川郡主,太子妃杜氏,即太子李显,安乐郡主,韦妃)。拥有力量:政权,朝中大部分的拥李大臣。
3)晋王武三俞(武慎行)(梁王武三思),一部分政权,他当时的职位是司空同平章事,即宰相。以及朝中的拥武大臣。
4)武攸决,内卫,类似禁军的军事力量。
这四股力量相互牵制,圣人不希望看到任何一家独大。不要认为1和2,或3和4是绝对同一阵营的。这四方,任何俩俩都能掐个你死我活。圣人也在一定限度内,是乐于见到他们互杀的。
这四家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剧里几个点来说一下就很容易明白:
东宫永川郡主生辰宴上,百里弘毅用计来拖住巽山公,让他尝西域厨子的枣糕,他不想尝。这个时候东川王道,“这听百里二郎说完,本王都想尝尝这西域枣酥的味道了”
很明显,他想看戏。所以做了一回推波助澜的好手。我不确定,他是否知道查柳襄,一定会查出来临川别业(即涉及东宫的产业),但作为联昉公子楚,他知道的一定很多,不然也不会给高秉烛那个木炭流通线索。
还有一点,联昉或许还知道当年刺杀桐阳王(即现在的太子)的是谁(武家),而且还观察了高秉烛很长一段时间。也即是说,公子楚东川王看武家和东宫厮杀大约已经很久了,但并没有插手。显然想坐收渔翁之利。
这是东宫与联昉的关系(即两位李姓皇族的关系)
而两位武家,怕也类似。
武攸决作为武氏旁支,如果他是大boss这点猜测正确,那么他对皇位也是有觊觎之心的。他若果真勾结春秋道于五年前刺杀赶来赴太子之位的桐阳王李顿,这一着,在大部分外人看来,是武承嗣(剧里未出现)和武三俞(武三思)的手笔。一举两得,即完成了自己的计划,同时又点燃了武三俞和东宫之间的矛盾,把罪往武三俞身上安。自己隐身。武三俞的安危,他怕也是不在乎的。
而武三俞和李姓(主要是东宫)的矛盾,是摆在明面上的。在13集的预告里。武三俞暗示武攸决把高秉烛作为凶犯推给是东宫的人,也即是暗示把宋凉谋反案归到东宫上去,在圣人面前,参太子一本。
但是,大boss,也可能是李顿本人,勾结春秋道,自导自演。虽然这个可能性比较小,因为李顿被流放长达十四年,在洛阳城没有任何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