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8月30日讯(记者 王挺 李牧晨 曾群峰)宁化,曾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的粮食基地。如今,一粒粒稻米也为老区的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8月30日下午,“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网上主题宣传福建线活动,来到了宁化县河龙乡。采访调研团走进下伊村河龙贡米文化园以及上伊村红军兵站旧址,看如今这片红色热土上的乡村振兴新面貌。
临近9月,宁化暑气依然不减。在河龙乡下伊村河龙贡米文化园前的田野中,稻谷正茁壮成长。
“我们这里海拔较高,气候环境独特,因此病虫害较少。而且这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加上客家人精耕细作的传统,所以产出的米口感也比较好。下个月,眼前这批贡米也要上市了。”正高级农艺师、河龙乡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曾仁杰指着稻田对记者说。
田野里的河龙贡米。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曾仁杰所说的,就是著名的河龙贡米。其粒细体长、透明润泽;饭软而不粘、味美醇香。早在宋代就被列为贡米,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如今,河龙贡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还曾登上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国宴餐桌。
河龙乡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曾仁杰介绍河龙贡米历史。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而如此珍贵的河龙贡米,曾经却是“藏在深山无人知”。“过去,河龙贡米在市场上几乎无人知晓。近年来,在县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引进了人才和技术,制定了标准,做优了品质,也打响了品牌,得到了市场认可,因此规模也越来越大。”曾仁杰说。
曾仁杰介绍河龙贡米。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据了解,宁化县河龙贡米的种植规模一开始仅有原产地的300亩,发展至今全县已种植约8万亩。而目前在河龙乡,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已带动1400户农户种植河龙贡米7000亩。
展馆展示不同档次的河龙贡米产品。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河龙贡米产业的兴起,也为当地村民开辟了一条致富新道路。“我们的贡米软而不粘,不仅口感好,营养还很丰富……”在下伊村贡米小院的电商直播间内,主播正通过手机向网友推介河龙贡米。
“这个直播间不止卖贡米,我们当地农户的其他产品,比如野生菌、稻花鱼干也会在这里推介。”河龙乡下伊村村书记黄丽云说。
主播在直播间介绍河龙贡米。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而随着电商与河龙贡米产业的结合,近年陆续有人回到了家乡就业,黄丽云就是其中之一。谈及回乡的历程,她说:“我是2012年返乡的,之前我当导游时,就尝试在微信上推介河龙贡米,结果许多客户都会找我购买并且复购。后来加上为了方便照顾孩子,我就干脆回到了家乡专门经营贡米和电商,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没想到收入也不差。”
河龙乡下伊村村书记黄丽云(右一)介绍河龙贡米糍粑。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如今,黄丽云正运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乡亲创收。“不仅是做直播,我们还鼓励村民做河龙贡米的加工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收入。”黄丽云说。
用河龙贡米手工生产的糍粑。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在河龙这片沃土,不仅盛产良稻,更有着一段红色历史。来到上伊村,一幢典型的客家风格建筑跃然眼前,它便是始建于清代的伊氏家庙。而它还有另一个庄重的历史身份——河龙红军兵站旧址。
采访调研团参观河龙红军兵站旧址。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河龙兵站配备管理及医务人员,并设立红军收容所,主要负责过往红军参战部队的粮食供应、宿营安排、收容沿途掉队的红军伤病员、转送机关文件等任务。河龙兵站为参战红军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极大地支持了前线的反‘围剿’斗争。”宁化县委党史方志室原主任刘根发向大家介绍。
河龙红军兵站旧址内展示的医疗室。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据了解,过去河龙是闽西通往闽北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中央主力红军从中央苏区战略中心、纵深区驻地前往建宁、泰宁作战,作战后撤回休整,都需要经过河龙。中央军委为确保这一交通线安全畅通,在此设立了河龙红军兵站,自此河龙红军兵站在革命斗争中发挥出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1934年10月,河龙红军兵站官兵收到命令,到淮阳区凤凰山(今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集中,随驻防宁化淮阳区中央主力红军出发长征。”刘根发娓娓道来,为大家生动地描述了那段峥嵘历史。
宁化县委党史方志室原主任刘根发为大家介绍河龙红军兵站历史。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网上主题宣传福建线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开展,福建省委网信办、中国新闻网主办,龙岩市委网信办、三明市委网信办和东南网承办,长汀县委宣传部、宁化县委宣传部协办。接下来,采访调研团将前往宁化淮土镇凤凰山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淮阳村刘氏家庙,以及石壁镇客家祖地、陈塘村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等地,继续追寻红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