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龙岩新闻
龙岩:在“守”中干 在“创”中谋
闽西日报
2022-05-05 11:37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龙岩市,又称闽西,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对于闽西这片赤忱的革命热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及到中央工作后,先后20次来到这里,亲自擘画闽西革命老区发展蓝图。80多年来,龙岩老区苏区人民世代接续传承“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发扬“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优良传统,在“守”和“创”上持续发力,不断书写着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答卷。

在“守”中干

老区之“老”,在于其深厚的红色底蕴。《古田会议决议》铸就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党魂军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定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才溪乡调查》展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坚持在闽西赣南的红军和游击队同持续“清剿”的国民党军进行了顽强的游击战争。在最绝望的时刻,他们依然选择相信希望。闽西革命老区成为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坚强革命堡垒。因为坚守,才有了燎原的星星之火。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龙岩必须答好的现实课题。

走进位于上杭县古田镇的古田会议纪念馆,庄严肃穆的革命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件件展品、一段段红色故事勾勒出一幅闽西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画面。

据统计,目前,龙岩全市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革命旧址)65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0366件(套),红军标语1600条(则),革命博物馆纪念馆4家。保护好红色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龙岩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推动出台《龙岩市红军标语保护管理办法》,编制《龙岩市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规划(2017-2021)》。

为做大红色文化产业,传承红色基因,龙岩市积极构建以古田为轴心的97个红色现场教学点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面向全国开展红色教育培训。目前已有古田会议旧址群等7个核心教学点,26个市级教学点通过验收授牌,近百个现场教学点日渐成熟。红色培训实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全覆盖,每年超过20万人次前来培训、300万人次参加红色研学。

目前,龙岩市有14处景区景点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位列福建省首位。古田会址景区先后被评为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示范城市、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古田干部学院成为中组部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国家行政学院等182家单位在古田设立了教育基地或教学点。

近年来,红色文旅产业在龙岩持续蓬勃发展,17家A级红色旅游景区占福建省红色A级景区总量的34%。“十三五”期间,龙岩市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4757万人次、实现收入30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3%、20.8%。2021年以来,累计接待红色旅游游客785.61万人次、实现收入36.02亿元,同比增长64.3%、61.2%。

与此同时,龙岩市还围绕讲好红色故事,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宣传力量,全面立体地展现闽西红色文化,推陈出新拍摄《绝命后卫师》《古田军号》《伯公灯》等获得大奖的优秀影视作品,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持续打响“红古田”文创品牌。

如果说红色是龙岩的底色,那么绿色就是龙岩的主色。“生态是龙岩最大的发展优势和品牌。”龙岩市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立市”列为全市五大关键工作之首,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实现全领域、全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市领导全覆盖。

龙岩市长汀县是福建苏区的首府,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但这里也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域之一。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持续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又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进则全胜,不进则退”,要持续加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

一场新的“长征”开始了:在历届省委、省政府接力关怀和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下,长汀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摸索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24字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并经过一代代接续奋斗,终于让昔日濯濯童山披上了绿装。

经过持续多年治理,长汀水土流失率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31.5%下降到2021年的6.68%,森林覆盖率由不足60%提高至80.3%,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

2021年,长汀县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走向世界。

“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依托丰富的铜铁煤等矿产资源,龙岩市资源型工业一度达到了工业比重的75%,这也使龙岩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为此,龙岩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始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

2006年,上杭县蛟洋工业园区引进紫金铜业公司,随后以紫金铜业年产20万吨铜冶炼项目为龙头,根据园区内不同企业和产业的产品、副产品、废弃物的资源代谢规律,大力发展瓮福紫金、瓮福蓝天、龙氟化工等下游关联企业。通过园区整体工业共生及基础设施共享,完成能源的梯级利用、废弃物及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初步形成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实现企业废液、废渣、废气“吃干榨尽”、循环利用。经过多年的发展,蛟洋工业园区已由最初的铜冶炼、铜加工为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完整的磷、氟等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并向精深加工及精细化工方向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龙岩始终坚持这一理念,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达到79.39%,守护了一方净土。绿色生态也为龙岩带来一块块金字招牌:“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首届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在“创”中谋

老区苏区的红色基因,赋予新时代龙岩人民解放思想、迎难而上的胆识和勇气。

在武平县捷文村的村口,巨大的石刻字——“全国林改策源地——捷文”昭示着这里的与众不同。

2001年6月,捷文村率先试点,以“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为原则,将集体山林均分到户;2002年8月,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议在武平召开;2003年,福建全省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6年福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得到中央认可;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武平林改创举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旋即,一场被称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革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铺开……

“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2002年6月,在这场改革的关键时刻,时任省长习近平在武平考察时现场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

20年来,随着林改工作纵深推进,龙岩、武平又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商品林赎买等做法,有效破解林业发展深层次矛盾。改革,改变了大山的命运,也改出了绿色发展的新天地。

同时,龙岩市多模式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实现“不砍树也致富”。在武平建成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科教馆,初步形成了以武平紫灵芝、上杭金花茶、长汀黄花远志、连城铁皮石斛等区域特色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闯出了一条绿色的发展之路。

目前,龙岩市共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23个,武平、长汀、连城被评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2021年,实现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055万亩、产值242亿元,辐射带动17.7万户农户参与。

作为老区苏区,龙岩的贫困人口一度占福建省贫困人口总数的1/4,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万。在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帮扶之下,在“山海协作”机制的推动之下,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发自强,如今的龙岩已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出了一条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康庄大道。

去年,龙岩市按照“串点连线成片”的思路,在全市创新实施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建设,各县(市、区)依托各自的生态资源和文化、产业优势,选择一个片区,以项目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行动和特色产业发展等,努力探索乡村振兴的机制、路径和方法,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片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例如,新罗区银雁片区聚焦“产业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乡村旅游为主导,片区内建成水果基地1488亩,新发展农家乐18家、新建特色民宿197间、新培育18家经营主体;

武平县“环梁野山”片区深入探索绿色崛起林改振兴发展之路,加快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一鸡一果一灵芝”等产业形成规模;

连城县“红土朋口·项公故里”片区内白鸭、兰花产业发展初显成效,兰花公司拥有花卉基地3400多亩,品种1100多个约470万株……

“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增收能力。”龙岩市不断探索实践,在红土地上点燃产业振兴的星星之火。截至2021年底,龙岩市7个片区实施项目137个,累计完成投资11.52亿元,占年度计划108.29%。2021年,龙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7%,居福建省第一。

“要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倾力支持老区苏区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等。”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的深情期冀,更为老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激励着闽西老区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

产业强则城市强。作为老区苏区,龙岩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外部环境方面,都与发达地区有相当大的差距,只能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创造自己的软优势——“不比政策比服务、不比区域比环境”。

近年来,龙岩市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加快培育壮大“5+N”产业,形成有色金属、建筑业、文旅康养三个千亿级产业,2021年产值分别增长11.6%、12.7%、16.8%;新材料新能源产值增长33.1%;烟草、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产值分别增长11.9%、11.8%、19.3%;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突破千亿元。

从紫金矿业首次进入“2021年全球企业前500强”到龙岩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进入2021年全国百强;从未来城、银雁新城“双城并进”到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龙岩成功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跃升,产业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迈进,“产业兴市”发展战略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

2021年,龙岩市精准谋划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市主要领导带头招商,龙岩市与粤港澳大湾区、闽西南等地区开展招商50余次、对接重点企业150多家,新签约招商项目440个,总投资880亿元。

“我们在招商引资中一直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为大’的理念,从心底里尊重企业家,为企业家做好服务,营造安商、利商、暖商、亲商环境。”龙岩市主要领导说,在招商引资、政企合作等活动中严格兑现政府承诺,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让企业在高标准行政服务中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目前,政府信用和服务已经成了龙岩品牌,取得了非常好的口碑效应,形成一个引力场。

近日,福建省公布的2021年省对市营商环境综合考评结果显示,龙岩市位居福建省第3位,营商环境18个一级指标中,龙岩7个指标被列为福建省标杆。龙岩还在2021年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今天的龙岩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将龙岩打造成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样板,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片红土地又将担负起新使命,奔向新的奋斗征程。

人民政协报记者 林仪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