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南平新闻
邵武市晒口街道高峰村:土地转起来 日子好起来
福建日报
2021-03-16 10:34

近日,在邵武市晒口街道高峰村,漫山遍野满是丰收的喜悦。虽是高山村,但高峰村的5000多亩田地无一抛荒浪费,全村四季都有时令果蔬,家家户户都能在家门口挣到钱,如今已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高峰村是高山盆地,有着广阔的田地和山林。过去,守着“聚宝盆”,村民的日子却不好过。“祖祖辈辈都种田,家家户户都穷得叮当响。”桥头组村民熊应根深有感触。正因如此,村民大量外流,全村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人。

人一走,地便丧失了活力。为了不让自己的田荒着,不少外出打拼的人把自家田地免费送给留守的村民种。熊应根夫妇留在村里,包揽下了家中亲友和周边村民30多亩田地,他告诉记者,一年辛苦劳作种植水稻,夫妇俩最多只能赚3万元。

“零散发展种植,生产低端农产品,只能维持村民基本的需求,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绊脚石’。”高峰村党支部书记张茂发说,让沉睡的乡村再次苏醒,必须瞄准产业发展,实现“换血”和“造血”。于是,村里盯上了外地有技术、有资金的农业公司。很快,一家从事草虾养殖的客商就有了发展意向,可谁也没想到,流转这一关再度“卡了脖子”。

“别打我家田地的算盘,我不接受。”不少人和熊应根一样,拒绝了村两委的流转“谈判”。“当时,村民流转土地的意愿普遍不强,包揽了村里土地的种植‘大户’不希望免费得来的土地流转到别人手中,而在外务工的村民也担心流转后受骗,土地不再归属于自己。”张茂发说,高峰村遇到的流转难题,是目前农村发展的通病。

有了前车之鉴,高峰村两委成员开始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村里现在田地利用效率低下,大面积的荒田都没人管,大的农业公司可以尽可能消灭荒田,村里流转土地发展高效农业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发展。”张茂发和其他村干部磨破嘴皮跑断腿,原本固执的村民纷纷松了口。“我们按照项目需求,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分组进行流转,这样就能保证土地集中连片,更好地推动农业项目落地。”张茂发说。

高峰村还积极寻找懂技术、有资源的乡贤回归,发展优质产业。离乡多年的张良胜,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后,就到海南开公司做农资生意,在外小有成就。2017年,他的公司正准备大面积发展红米种植,然而,由于土地流转面积不能少于1000亩,在外省考察屡屡碰壁。在村两委的对接下,他了解到家乡正有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考察后,双方一拍即合。“企业到村里看地满意后,只管把需求告诉我们,下一步就由我们村里做服务,帮助企业进行项目前期的流转、协调工作。”张良胜说,通过“保姆式”的项目服务,2017年,村里陆续协助流转了龚源组、桥头组两个村民小组1000亩田地,2018年就实现了项目落地。

张良胜瞄准当地的优良环境特点,流转了500多亩被村民长期抛荒的山垄田,发展优质猕猴桃等水果种植。张良胜的到来,填补了区域内优质猕猴桃种植的空白,村里的猕猴桃产业越做越大。

“村里牵头服务,打消了产业进村后的一切顾虑,发展多种农业,又可以根据田地特点合理利用,实现了村企双赢。”张茂发说,此后,村里引进了碧根果种植,消灭山垄田1000亩,还通过田地综合流转,带动了不怕水淹洪涝的茭白产业发展,真正盘活了原先村里闲置的土地。

产业发展后,村子自然热闹了起来。如今,在熊应根家的田里,碧根果已结满果实,明后年就将带来收益。“现在的生活确实好过多了,除了把田流转给合作社,一亩有400多元收入,我们在田里务工,一天还有120元收入,一年满打满算都有6万多元收入。”熊应根欣喜地发现,离乡多年的邻居们陆续返乡,如今村里常住人口达到300多人,原本静悄悄的村子又恢复了人气。

为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邵武市还通过政策拉动项目资金,为高峰村解决了水、电、道路硬化、照明、滴灌等一系列配套项目的资金缺口,更好地为下一步发展铺路。如今,高峰村已一改原本村两委工资发不出的面貌,去年村集体收入约65万元。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