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考古学研究是探索中华文明海洋性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内容。考古学研究旨在通过对文物和遗址的发掘,提供古代社会生活、文化活动相关的实物证据,帮助还原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艺术元素,为当代社会提供崭新视角和创意融合。总而言之,考古南岛语族为我们提供了一扇通往过去文化的窗口,通过对古代文物的挖掘和研究,促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各方面发展水平。为更深入探索南岛语族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趋势,在庄佩芬教授的带领下,经济与管理学院闽台青年交流探缘实践团于2024年1月19日抵达福建省平潭县南岛语族考古基地进行为期2天的寒假实践活动。
图为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陈列室
线上调查 实地考察
距今约6000-4500年的台湾大坌坑文化被认为是南岛语族早期人群的代表性遗存,因平潭壳丘头文化与之存在诸多相似,福建沿海地区被认为是南岛语族早期人群形成和向台湾扩散的重要出发地。壳丘头遗址群位于福建平潭岛,沿海岸山体东麓被风坡地连续分布,包括壳丘头、西营、东花丘、龟山等遗址。2017年至今,经过多次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壳丘头遗址群发现了以平面呈梯形的小型石锛为代表的磨制石器,以及少量的穿孔石器。壳丘头遗址群出土的石锛普遍较小,有的长度仅有3.5厘米,作为装柄的复合工具,用来采集或攫取食物,或用于修房或造独木舟的工具。
图为磨制石器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队介绍考古发现
壳丘头遗址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有少量的施红衣陶。器表典型纹饰是压印贝齿纹、戳点纹、刻划平行条纹、镂孔等,口沿唇面压印短斜线或花口则多见。流行圜底器、圈足器、零星的平底器。口沿外侧刻划平行条纹、内侧沿面内凹、唇面呈波浪形。相似的遗存见于闽侯溪头遗址下文化层、金门的富国墩等遗址,尤其与台湾大坌坑文化存在相似性,显示出台湾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关系。
图为壳丘头遗址陶器示意图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队介绍考古发现
实践小结
著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指出,壳丘头文化是台湾大坌坑文化的源头或源头之一,并很有可能是南岛语族的源头。他指出,台湾岛和澎湖群岛上所有的大坌坑文化遗址的校正年代都在距今5000至4000年之间,明显晚于壳丘,具有渊源和传承关系。由此可见,从远古时代开始,闽台两地就同根相连。
通过了解南岛语族的文化故事,此次活动帮助团队成员加强闽台青年交流互鉴,进一步赋能闽台青年发展,对于增进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合作,增强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认同,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图为闽台青年交流探缘实践团合照
(朱怡嫣 庄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