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路运输的钢铁动脉中,每一列安全穿梭的列车背后,都凝聚着一群默默坚守的铁路工匠的心血与汗水。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车辆段检修车间轮轴工班的探伤工曾杰文便是其中一位。
曾杰文在调试探伤设备。黄思敏 摄
自2010年工作以来,曾杰文始终坚守在探伤一线,与车轮的“内伤”展开较量。探伤工作,宛如为列车进行精密“体检”,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B超医生”,手持探伤仪器,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的缺陷,确保列车轮轴的安全无虞。
曾杰文在记录轮对数据。刘斌 摄
每日晨曦微露,曾杰文便已身着工装,准备迎接一天的工作。他熟练地操控探伤设备,全神贯注地观察仪器屏幕上的每一个信号,倾听探头与车轮接触时发出的细微声响。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任何异常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和“敏锐双耳”。
曾杰文正在对轮对进行荧光磁粉探伤 。黄思敏 摄
为了不断提升探伤技能,曾杰文不仅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他深入研究各种探伤技术和新型设备,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总结出一套快速、准确判断裂纹波形的诀窍——“手眼心”配合法。他移动探头的速度均匀、力度稳定、角度正确,眼睛时刻盯紧显示屏中波纹产生的变化,心中则有快速反应及判断波纹的标准。这套方法不仅提高了探伤工作的效率,更保证了探伤的准确性。
曾杰文正在对轮座镶入部进行超声波探伤。黄思敏 摄
面对探伤领域里错综复杂、难以捉摸的难题,曾杰文总是毫不畏惧地挺身而出。有一次,他的徒弟马钰杰在探伤作业时,遭遇了一个极为罕见且极具挑战性的故障。一个关键轮对上,探伤仪器突然发出了异常报警,提示可能存在一条极其细微的裂纹。然而,这条裂纹仿佛被刻意隐藏,其位置隐蔽至极,形态也模糊不清,即便是多位资深探伤工轮番上阵,借助各种高精度仪器反复扫描,依旧无法确切地锁定裂纹的精确位置和具体形态,这让整个团队陷入了困境。
曾杰文正在使用顶镐转运探伤良好轮对。黄思敏 摄
关键时刻,曾杰文凭借其深厚的探伤经验积累和炉火纯青的技术水平,亲自上阵,投入到这场与细微裂纹的较量中。他细致入微地观察着每一寸轮对表面,运用多种探伤手法和技巧,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对轮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检测。经过无数次的比对、分析和验证,曾杰文终于发现了那条几乎难以察觉的裂纹——它位于轮对内部的一个极其隐蔽的角落,形态扭曲,颜色与周围材料几乎无异,若非专业眼光和丰富经验,极易被忽略。
曾杰文正在填写检修台账。刘斌 摄
确认了裂纹的存在后,曾杰文迅速制定了处理方案,凭借精准的操作和高效的执行力,成功对裂纹进行了妥善处理,及时消除了这一潜在的安全隐患,有效避免了一场可能因轮对失效而引发的重大安全事故。这次事件不仅深刻体现了曾杰文在探伤领域的卓越才能和高度责任感,也再次证明了他在面对复杂、棘手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和坚定决心。
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赢得了同事们的广泛尊敬和赞誉,为旅客列车运行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同事眼中,曾杰文不仅是一位技术精湛的能手,更是一位乐于助人的良师。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年轻探伤工,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探伤人才。
“看着旅客们乘坐自己检修的列车平安回家,感觉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曾杰文面带微笑说道。正值春运如火如荼之际,他将继续坚守岗位,以十二分的热忱与专注,全身心投入到春运的服务保障工作中,为千家万户的团圆之路筑起一道安全而温暖的屏障,贡献自己的一份坚实力量。(林如珺 李婉秋)